第三百九十章
�要冤。

  “是不是污蔑据实查证后自有分晓。”汐朝气定神闲,比之暴躁的沐昭更据有可信度。

  满朝文武谁人不知大皇子有意登位将现任皇上赶下马,这层窗户纸自始至终没有捅破过,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

  即有前因必有后果,大皇子有司马昭之心,难保没有铤而走险借刀杀人的预谋。

  与外族勾结撇去通敌叛国的重罪不说,单单就事后造成的后果于大皇子颇多助益。

  外族来犯,边关若无翼王去的及时定然躲不过失守的危险,边关失守外族铁蹄自关外长驱直入,攻下多座城池与朝中是不可忽视的重创,边关守将无能问罪是必然的,接下来重在将外族赶出沐国。

  翼王参与进大战当中,又在对卫一战中取得傲人的功绩,首当其冲接任领兵之责,万一不敌弹劾翼王的折子会像雪片一样堆满案头。

  在此其间造谣生事煽动民心动摇军心,临阵换帅亦是大忌,在大皇子等一干官员的运作之下,逼得皇上不得不作出退让,拿下边关兵权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亦或是半路除去前往边关挽回败局的翼王,此为一了百了,只因翼王领兵的手段无人见过,万一取胜之前的铺垫将为翼王作了嫁衣,翼王是个拿捏不住的人,更摸不清其心思手段,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夜长梦多,杀掉比等待更合算。

  翼王若死,朝堂大乱百姓惶恐,这时候大皇子跳出来主动请缨,即便知其没有这个能力,念在以其身份安抚民心军心的份上,在多方压力掣肘之下皇上依然不可避免的妥协退让。

  大皇子真同外族有勾结,去往边关之后得胜是定然的结局,由此大皇子即得了军心又得民心,比高坐在皇位之上却无力回天的皇上更有执掌大位的威能,在大皇子一派的不断运作之下,仅是言论造势就可逼皇上退让让贤。

  大皇子走这一步可以说好处多多,加之先前翼王所遇刺杀,大皇子一派当时的反映,回想起来不是没可能,只不过翼王为了谨慎起见隐瞒了一部分内幕,先处理了欧阳家一大家族所有人,借由此事一点点展开将炎引到大皇子身上。

  所有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合情合理,首先内鬼为什么非要与外族勾结,难道真是为了几箱金银财宝?且这内鬼是常家的分支,作为常家家主军中的守将,多年的经验月历积累,可谓火眼金睛不为过,怎生总也抓不住内鬼,除非根本清楚内鬼是何人,又做了哪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再就是被翼王所斩杀满门的军中全部将领,他们为什么要偷袭翼王,谁给他们这样的胆子,明知翼王的利害还要一意孤行,这其中是否就有大皇子收买人心重重许诺的手笔。

  常平那么精明的人,看不出手底下将领的异动说出去没人会信,那么也就是说种种疑云的背后有人在推动。

  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罗列出来,所有的线索全部指向大皇子,而今见大皇子急于反驳又言无实质,失了冷静不说,与冷静自持的翼王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官员不禁暗自嘀咕,既然常平并见鬼等人是执行者,大皇子为何没能在第一时间斩草除根,如此今日朝堂之上翼王是拿出物证没有人证依然可供大皇子开脱,整件不了了知也容易。

  时而转念一想恍然大悟,不是大皇子不想而是不能,翼王之初的表现并未显示出已有发现种种事端的背后是由大皇子掌控,整个自然的表现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