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初来乍到
如此、贸易也是如此,钱都被二道贩子赚了。

  饶是如此,在边境地区一普特将近二十两银子的售价,对于商贩来说也是暴利了。

  利玛窦曾记载过,一斤大黄在中国的售价,是十分之一枚银币。

  彼得为了军费,把大黄收为官营,压着收购价。

  然而,压到这种程度,本土商人依旧有百分之二百的利润,可谓是趋之若鹜。

  正规渠道终究还要纳税,或者有很硬的关系。

  走私的话省了一大笔税款,偷偷摸摸的走私一直禁不住。

  总体来看,基本上是两条路线。

  一条是山西的商人,走蒙古一线,将货送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俄国堡垒,顺带还能在蒙古部落里卖卖茶饼子。

  另一条就是辽东商人和军官,走朝鲜边境一线,到牡丹江。利用冬季冰封江面如路的机会,从牡丹江走到松花江,再将大黄走私到黑龙江畔的俄国城堡。

  刘钰此番要去松花江畔,伪装的商人就是辽东一路的。

  老把式没走过这条线,只是听说过。

  好在骄劳布图就是土生土长的松花江畔的人,对这些猫腻也知情——他爹在翰朵里卫当折冲都尉的时候,参与走私的大人物会打招呼、小人物会上贡。

  这一次的任务很多,也很杂,伪装成商人、或者到了后伪装成猎鹿部落,都有不同的目的,到时候便宜行事。

  除了要查探俄国的堡垒,还要拓永宁寺碑文、查看沿途道路、绘制水文山川走向舆图,这些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士。

  二十多个隶属于兵政府职方司的小吏也跟在队伍里,多数是天主教徒,都是跟着传教士学过的,有几个年纪大的还参与过当年内地舆图的测绘。

  如今朝中大乱将起,让他们跟着来,也算是保护他们。

  各色各样的人加在一起,约莫有个三百四十多人。

  除了四十多个没去过战场的,剩下的都是些京营或者孩儿军里的精兵,为了到时候可以方便伪装为猎鹿部落,归化的索伦人占了小半。

  这群人并不好带,不少都是有勋功的,杀过人见过血的。

  刘钰也知道,就自己嘴上没毛的白嫩模样,这群人不可能服自己,倒是得想个办法。

  如今才八月中旬,要等到九月中将近十月的时候,他们才会出发。之前还要在这里准备一下,磨合一番。

  思索一番,刘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心里知道想要叫众人心服倒不急于一时,自有打算。

  查看了一下配发的各色装备,实在是有些寒酸。御寒的就一件棉袄、一条棉裤,因为要伪装,也不能着甲。

  马匹倒是不少,大车也不缺,里面装着大黄和茶饼,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货物,自有文官小吏负责记数账目。

  琢磨着自己的长处,心里有了计较后,刘钰也就按下心来,按着自己的路数去做。

  下午时候,仔细写了一封长长的清单,交给了馒头,让他回去准备。

  一部分是朝廷的制式装备,可以让齐国公出面配齐,这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