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三章 止步(下)
�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一次则不谈道德了,而是纯粹恢复了政治动物的姿态,给刘钰分析了一番为什么四川不能搞激进的资本产业发展的原因。

  四川地处西南,西边是藏、南边是云贵、东边是苗,都是些“夷”民聚居区。

  大顺的改土归流政策,很严厉。

  而之前的夷汉分离政策,使得双方的矛盾很深。

  保持这种“分离之下,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过得去,别闹腾,就挺好的。

  改土归流是改土归流,可这玩意儿不是游戏里的政策,点一下就完事了,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改变。

  矿业发达的地方,可不是成都平原。

  在那种地方办矿,肯定会引发严重的汉夷矛盾。

  远的不说,就说京城不久前发生的“千人坑”案件,这在京城,只是恶人问题。

  但放在那边,会演变成什么?

  搞工商业的什么鸟样,皇帝心里一清二楚。

  靠着之前的“以商控蒙”政策,趋利的商人,在大顺收复漠北之后的短短二十年,改变了一个词的意思。

  原本的“安答”,在草原上,是个挺好的词。

  但就像是后世的“小姐”变“小姐”、“公主”变“公主”一样,词还是那个词,但意思却彻底不一样了。

  大顺收回漠北才二十年,然后“安答”这个词已经成为“奸诈”、“无义求利”、“不讲诚信”、“放高利贷的汉人”、“和你交往是为了骗走你的羊”等等的代名词。

  在四川搞这么激进的工商业政策,皇帝觉得只怕肯定是打不完的官司、扯不完的淡,闹不完的民变。

  这是其一。

  其二,大顺在四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改土归流和之前的夷汉之防,都使得四川的官员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路。

  最好保持原样,否则交流多了,两边肯定闹矛盾、出问题。

  到时候,稍微一碗水没端平,就得打起来。

  打起来之后,官员心说可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了,这辈子升迁无望了。

  是以这种环境之下,四川的官员一个比一个保守,这都是政治智慧。

  要搞激进改革,就得把四川的官员轮换,来一场官场换血,派支持改革发展工商的那一派去。

  但是,那群人又太激进了。

  觉得现在军改完成,巴不得闹点军功,打起来才好呢。

  不打,不故意制造矛盾,怎么立功发达?

  开个矿,出点事,怕就不是息事宁人了,而是添柴加火,干干干!

  之前的官员,是担心“少一失检,动起边衅,利未得而害生”。

  激进派,则根本就是“动起边衅,闹起来就打,反正如今有好枪好炮,怕他鸟甚?”

  和稀泥的中间派?和稀泥的中间派,能处理好民族交错地区的种种问题?皇帝根本就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