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五十一章 潜在之意
��人。”

  “路人?这么说,我也曾经是一个路人。”

  他的话让我颇为不解,只觉得他话里有话,有如雾里看花。

  第百五十二章对联明义

  秦玉峰似乎察觉了我的防卫心理,给我递了一杯茶,笑了笑,道,“王小姐可知道,我也是山西人。”说着便坐了下来,示意我也不必客气。

  “我知道。”我接过茶碗,乖乖的坐下了。

  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在打算求秦玉峰办事之前,我已经从李文龙等人那里尽可能打听了关于秦玉峰的一切,包括阿澜。虽然消息不多,但这基本家世渊源,也算知晓三四。不过,秦玉峰忽然转换了话题,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

  “山西的灵石王氏,是你们的祖上吧?”

  我点点头,忖度着他话语的走向。

  “王家大院,乃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三百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汉族文化博大精深,由此被人称作民间紫禁城。我说的可对?”秦玉峰如数家珍一般,历历说来。

  我笑道,“秦先生果然博才多闻,说得一点不错。只可惜,王家的风华已经没落,在岁月中消磨无数,如今四分五散,王氏大族再也不复当年了。”

  “时势如此,这样是没有办法的事。整个华夏大地都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纵然富可敌国,又能怎么样?不过,外在之物可去,内在之骨却不可改。”

  “愿细闻之。”

  “王家大院有一副对联:天何言哉四时行而日月光亮,下一句是什么?”

  “地不语矣万物生而江河奔流。”我接了下去。没想到秦玉峰对于王氏宅院的文化底蕴了解如此之深,难道他和王家后人有什么关系?这是我此前的小道消息里并不听闻的。

  “说的对,就是这幅对联。可知其意?”

  他这般不厌其详的“考”我,让我的心里很是狐疑,不过,我还是回答道:“这是古人在感慨,不言不语的天地是何等的坦然大度,任四时交替、日月运行,任万物生长、江河流淌,而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常常局限于一隅,难以自拔。与土地自然相比,人的气量真是太小了。”

  秦玉峰听了,笑着点了点头,继续道:“数年前,因陪一位朋友去山西做生意,我和你的父亲王老先生有过一面之交——”

  “我的父亲?”我的心突然砰砰跳起来,从来没有这样紧张过。秦玉峰竟然认识我的父亲?

  “在一个简陋的茶馆里,我们浅谈几句,便有相见恨晚之感,几欲成为忘年之交。我那时流浪在外,久不归家。他便请我到王家大宅做客,给我讲了这副对联,以此教诲我说,顺应天地之缘,遵从本真,勿要因儿女私情,与岁空老。王老先生与我说了许多知心话,使得我回心转意,重回印尼,和父母和好。”

  “原来如此——”

  想不到秦玉峰竟然和我家有过这样的渊源,却从来未曾听父亲母亲说起过。时间久远,他们疏忘了也未可知;即便提起过,十年前我的心思并不在这些琐事上,此时没有印象也是自然。

  “我那时奇怪,你父亲为何如此理解青年人之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