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起台湾
岐珍并三营人马赴台北,统领基隆各军,以老将南澳镇总兵刘永福率所部入台负责台南防务,同时调总兵廖得胜、副将佘致廷率部赴台,负责台北守备。…。
但唐景崧也面露难色,由于饷械不足,台湾的兵力还十分薄弱。
丘逢甲听此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出面召集乡民组织团练,以备守战,并说不要唐景崧一文钱的粮饷。
唐景崧大为高兴,随即任命丘逢甲为台湾团练总领,由其筹集饷械,召集义民进行军事训练。
丘逢甲得到抚衙颁发的文告,回乡四处召集义民暂且不提,但说中日甲午战争的形势是日日恶化。日军在辽东进展顺利的同时,转而在山东半岛登陆。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内避不出战,任由日军在半岛从容登陆。
日军登陆后从侧背攻入防卫严密的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水师兵船一小半自沉,大半由日人虏走,反而平白增添了日军的力量。
满清朝廷面对战场失利已经吓破了胆,慈禧出面重掌朝政,当时旅顺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恒、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调解人,赴日求和。当时日军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它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财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民众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慈禧等人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达成和议。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光宗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在和谈的同时,日军出动军队和军舰,攻占了台湾门户澎湖。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给日本,并赔偿日本政府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马关条约》签定的当天晚上,清政府签约割台的消息就通过台北的外国洋行很快传遍全岛。台湾巡抚唐景崧立即发电清廷询问实情。第二天,群众齐聚台湾省巡抚衙门,台湾士绅、工部主事丘逢甲代表台湾民众起草了反对割台的电文:“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jing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以养人心士气,正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旦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
4月19日,朝廷复电台湾巡抚唐景崧,正式告诉他割台一事,并给他解释了割台的苦衷:“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台湾弧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
21日,台北商民鸣锣罢�
但唐景崧也面露难色,由于饷械不足,台湾的兵力还十分薄弱。
丘逢甲听此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出面召集乡民组织团练,以备守战,并说不要唐景崧一文钱的粮饷。
唐景崧大为高兴,随即任命丘逢甲为台湾团练总领,由其筹集饷械,召集义民进行军事训练。
丘逢甲得到抚衙颁发的文告,回乡四处召集义民暂且不提,但说中日甲午战争的形势是日日恶化。日军在辽东进展顺利的同时,转而在山东半岛登陆。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内避不出战,任由日军在半岛从容登陆。
日军登陆后从侧背攻入防卫严密的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水师兵船一小半自沉,大半由日人虏走,反而平白增添了日军的力量。
满清朝廷面对战场失利已经吓破了胆,慈禧出面重掌朝政,当时旅顺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恒、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调解人,赴日求和。当时日军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它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
日本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财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本民众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日本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2月2日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但日方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慈禧等人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达成和议。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光宗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在和谈的同时,日军出动军队和军舰,攻占了台湾门户澎湖。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给日本,并赔偿日本政府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马关条约》签定的当天晚上,清政府签约割台的消息就通过台北的外国洋行很快传遍全岛。台湾巡抚唐景崧立即发电清廷询问实情。第二天,群众齐聚台湾省巡抚衙门,台湾士绅、工部主事丘逢甲代表台湾民众起草了反对割台的电文:“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jing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以养人心士气,正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旦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
4月19日,朝廷复电台湾巡抚唐景崧,正式告诉他割台一事,并给他解释了割台的苦衷:“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台湾弧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
21日,台北商民鸣锣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