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血战尧山(9)
emsp;后来,尧帝为躲避水患。率领部族西迁到晋地,在平阳(临汾)或晋阳(太原)先后建立都城,后来又再次东迁。因为早期封地在唐,后人称其为唐尧。唐尧即位后, 定历法, 施德政, 抗天灾水患, 建国制, 选贤能, 政绩斐然,深受万民拥戴,最后禅让天子之位与舜,二十八年后去世,天下三年为之举哀。

  尧帝主要在晋地、今日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活动,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存,除了伊岐山,仅这些地方及周边的尧山就还有很多处。比如今日河南平顶山市附近的尧山,河北隆尧县的尧山、陕西蒲城的尧山、山东省临朐县境内的尧山,这些也都是真实的尧帝活动地域。

  我们这里要提到的尧山是赵国上谷郡的尧山,即伊岐山。

  伊岐山并不太高,但在太行山麓的冲积平原上也属于鹤立鸡群了,也就是一个兵家争夺的军事制高点。

  伊岐山顶上修建有祭奠尧帝的祠宫,山下还修筑有供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庙宇和祠堂。传说女娲是上古时代在华胥国之人、伏羲之妹,传说女娲与伏羲兄妹相婚,教人民结网渔猎,占卜八卦,并建立了婚姻制度。她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鼻祖之一。

  至于神话传说就玄乎多了:说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他在伏羲去世之后代替伏羲统治部众,“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延烧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留下了女娲补天的著名神话故事。

  还有的更炫一些:共工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甚至还有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即“抟土造人”:女娲取了一些黄土,掺些清水和泥巴,然后用水照着自己的形象捏了一个小人。往地下一放,这小人竟然活了。围着女娲又唱又跳。女娲又继续用手揉和掺了水的黄泥,造了许多男男女女。最后为省事索性她拿起一根草绳子。蘸上泥浆一甩,泥点溅落成了小人。自此,女娲手捏的人高贵、泥点变的人低贱。

  现在有好事的人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一句无稽之谈的记载:“(中原)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考证出共工当年撞倒的不周山也许是帕米尔高原的山脉或昆仑山、贺兰山、天山、阿尔泰山等等。其实根据西北海的记载,非巴尔喀什湖即是里海,不周山倒更应当是黑海、里海之间横亘、两头入海的高加索山脉!

  所以。我们要追溯华夏民族的起源,眼光就决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在的中华版图。史载黄帝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些后裔大都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都已独立脱离黄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和部落,有了独立的姓氏;后来,周武王(姬发)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于是后来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就自称为“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而据《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大荒东经。意即北方的北狄、西方的犬戎、东方的东夷都是黄帝的后裔。

  但是,这些传说都印证了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