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况流离乱世中
��又称孙卿)。

  这荀况,本是赵国人氏,是孔孟一脉相传的弟子,传承儒家显学,融会老庄、墨家、yin阳五行百家jing要,自成体系,遂成早期儒家“孔、孟”之后最后一位泰斗。

  荀子早年曾为燕国客卿,前318年,燕王哙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荀子反对禅让,自然不招人待见,荀子从此专心修学、招徒教书,倒也清闲自在。子之全面执掌了燕**政大权后,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太子平失败,死于乱军之中。这场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齐国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占领了燕都,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中山国也趁火打劫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在燕**民的奋力抵抗和赵、韩、秦、楚等国的压力下,齐国不得不退兵,赵国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并以兵护送至燕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励jing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他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苏秦、乐毅、邹衍。那燕王广招武将、谋臣,谋划向齐**事复仇,荀子仁德的说教没有市场,前285年,荀子只得去了齐国稷下学宫讲学。

  此时,齐国四处用兵,搞得四邻结怨。荀卿就向齐相进言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当今楚国在南边威胁着,燕国在北边威逼着,赵国、魏国在旁边牵制着,齐国没有盟友很孤立啊,不能再兴兵打仗了,要结交盟好,否则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寡不敌众,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意见未被采纳,荀子去了楚国游学。

  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余莒(今山东ri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燕国酣畅淋漓热血复仇的同时,昌盛一时的齐国稷下学宫也成为牺牲品毁于战火。

  冤冤相报,前278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齐王乃召集天下名士,重修礼乐。

  这荀子也是点背,来到楚国都城郢都消停ri子没过多久,赶上秦军白起大举伐楚,楚国郢都被攻克。“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荀子第二次来到齐国,齐襄王授命其主持重建稷下学宫,“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秦昭王问荀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冠,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