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需要修改的地方
�梁音宁有些奇怪,因为林静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都不去接触明朝的演义、小说和野史的,只读《明史》、《弇州史料》、《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剑桥中国明代史》、《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等等这些正史。

  林静没有立即回答梁音宁的这个问题,等弟弟林言从阁楼上将《三国演义》拿下来,她喝了口茶水,清清喉咙,翻开《三国志》,缓缓开启起三国之旅。

  “我们读史,要在之前了解一下写史的人,看他这个人可不可靠。就比如你现在在读《三国志》就需要知道一下它的作者陈寿,这个陈寿究竟的治史态度如何,直接就影响了《三国志》的可靠程度。”

  “陈寿是个四川人,他完成《三国志》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才几年的时间,相隔不久,历史的真相还没被掩盖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所以写出来的历史不会太离谱。再加上陈寿这个人的治史态度是非常严谨的,据说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全都废弃不用,如此,那写下来的东西应该说是基本可靠的。但也因为陈寿严谨得近乎苛刻,所以他写的《三国志》非常简略,对于一般人来说阅读体验较差,不怎么好看。就比如阿言你,看了两天,才看进去五页。”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解读《三国志》的时候,要加上《三国演义》呢?其实《三国演义》这本书,在出来后一直被当作兵书来看。满清入侵中原他们就曾把《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作为内部文件发给一定级别的贵族和官员阅读,当作是打仗的兵书教材。”

  “所谓少不看《水浒传》,老不看《三国演义》,就是因为老人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如果再读《三国演义》,学会里面奇谋妙略……”

  梁音宁听了这种比较新鲜的说法,讶然一笑道:“原来《三国演义》还有这种说法啊。”

  林言也是点头表示赞同。

  “所以在解读《三国志》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对比一下《三国演义》,看看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三国演义》究竟虚构了多少,这样保管你们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哒哒哒……

  一连串清脆的打字音响起,梁音宁仿佛弹钢琴一样,打下了林静所说的话。

  “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三国志》其实就是人物志,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大家对三国的人物都很感兴趣,而我们要解读三国,就得从解读三国时的人物开始。”林静说着,扫了一眼梁音宁和林言,问了一句,“你们对三国的哪个人物比较感兴趣?”

  “曹操!”梁音宁率先抢答道。

  林言落后了一步,他本想说赵子龙的,但终究是嘴角动了动,没有说出来。

  林静笑笑,说:“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大家都是知道的。客气的说法,就叫他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就沦落到了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当的第一个官是洛阳县北部尉,在内地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在香港,就是分管一区的总督察了。”

  林静的这种说法,可以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很新奇,也很形象,所以无论是梁音宁和林言,听到这里都是眼前一亮,原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