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麻烦大了
br />
“青州举事只在平原郡境内,或可波及济南、乐安,齐国暂应无事。汝莫非自齐国来?”说着斜眼看了赵旻一眼,那意思大概是说,你们如果是齐国的官军,跑泰山和琅琊交界的地方来干嘛?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规矩,一般本地有官职的人未经许可不得跨境,更别说让军人越境出征了。赵旻也正是因为这个规矩的存在,因此才趁着尚未正式开府正式成为国王之前,赶紧先把探索泗水的任务完成了先。
赵旻闻言松了口气。北海无事便好,自己只是打探消息,可没打算把自己的底给透了,因此跳开这个话题。“吾观卿文武双全,未知那室宿校尉较之卿几分?”
这一记小马屁估计还是比较受用,徐楚脸上露出些自得的表情:“非吾自夸,吾东泰军中,于智计一途,除武安魁外,再无能出右者。吴大目何许人也?吾不屑与之较。”但旋即似乎想起自己还是阶下囚的身份,赶紧补充一句:“然吴大目或有武勇,尚在我之上。”
赵旻心说这才正常,要是红巾军里的将校个个都是读书人出身,打仗怎么样不好说,但至少蛊惑人心的本事肯定小不了。至于徐楚口中的吴大目应该就是所谓的室宿校尉了,这个名字才像是普通农家出身嘛!
赵旻接着问道:“未知吴大目麾下精锐较之卿之……勇士,战力若何?”他差点把“乌合之众”四个字说出来,幸好及时刹车,用了个含含糊糊的“勇士”替代。至于那些所谓的精锐,赵旻其实并不以为然。没经过训练的一帮泥腿子也能叫精锐,那即墨的将士就是天兵天将了!不过谨慎起见,还是问问为好。
这时徐楚脸色严肃起来:“天军多为农人,于军事一途尚需磨砺。然天蓬将军麾下尚有一千自边塞归来的百战精锐,勇不可当。由于祊亭控扼要道,交通南北,故将军使二百人在吴大目账下听用,目下正在祊亭。其精锐较吾属强出何止百倍!”
赵旻闻言不由眼球一缩!这下子不太好办了!
什么叫精锐?这年月的士兵如果按照等级来划分,大概能分成几等。最末一等是内地的郡县兵,也就是所谓的“正卒”,属于征兵制度下的产物,与其说是士兵,大概就跟后世的城管‘临时工’差不多,对付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问题不大,可要他们上战场,大多一触即溃,当不得大用,只能拿来充充门面。想想当初平叛之时的七县联军,大抵如是。
第二等则是送去戊边的戊卒。这些士兵虽然也是征兵制,但毕竟是在边境,训练度以及艰苦程度绝非内地的老爷兵可比。他们因为训练得宜,加上朝廷的粮俸也向边境倾斜,因此好歹能填得饱肚子,训练起来也有干劲。关键是看得明旗帜听得懂号令,能够在将校的指挥下指哪打哪,因此战斗力较为强大。特别是靠近北地的戊卒,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时有寇边,多多少少干过点仗,见过些血,这样的士兵跟内地兵掐起来,一个挑两个问题不大。如果上了一定规模,比如一百人击败一千内地兵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等才属于大夏朝军队的真正骨干,撑起了大夏朝的泱泱国威。这一等中包含有中央的南北两军,还有三大都护府的主力军都属于此列。这些士兵都是采用的募兵制,除了旗号分明、令行禁止以外,因为有粮饷可拿,作战的精神面貌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你说这年月的人用什么国家大义去号召纯属扯淡。普通大头兵谁理这个啊!不过却普遍认同一个道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既然领着国家发的粮饷,那就要拼出命来挣这份饷钱!因此这样的部队打起仗来作风硬朗,韧劲十足,哪怕局势不利也不会轻易崩溃,算得上精锐之称。
&em
赵旻闻言松了口气。北海无事便好,自己只是打探消息,可没打算把自己的底给透了,因此跳开这个话题。“吾观卿文武双全,未知那室宿校尉较之卿几分?”
这一记小马屁估计还是比较受用,徐楚脸上露出些自得的表情:“非吾自夸,吾东泰军中,于智计一途,除武安魁外,再无能出右者。吴大目何许人也?吾不屑与之较。”但旋即似乎想起自己还是阶下囚的身份,赶紧补充一句:“然吴大目或有武勇,尚在我之上。”
赵旻心说这才正常,要是红巾军里的将校个个都是读书人出身,打仗怎么样不好说,但至少蛊惑人心的本事肯定小不了。至于徐楚口中的吴大目应该就是所谓的室宿校尉了,这个名字才像是普通农家出身嘛!
赵旻接着问道:“未知吴大目麾下精锐较之卿之……勇士,战力若何?”他差点把“乌合之众”四个字说出来,幸好及时刹车,用了个含含糊糊的“勇士”替代。至于那些所谓的精锐,赵旻其实并不以为然。没经过训练的一帮泥腿子也能叫精锐,那即墨的将士就是天兵天将了!不过谨慎起见,还是问问为好。
这时徐楚脸色严肃起来:“天军多为农人,于军事一途尚需磨砺。然天蓬将军麾下尚有一千自边塞归来的百战精锐,勇不可当。由于祊亭控扼要道,交通南北,故将军使二百人在吴大目账下听用,目下正在祊亭。其精锐较吾属强出何止百倍!”
赵旻闻言不由眼球一缩!这下子不太好办了!
什么叫精锐?这年月的士兵如果按照等级来划分,大概能分成几等。最末一等是内地的郡县兵,也就是所谓的“正卒”,属于征兵制度下的产物,与其说是士兵,大概就跟后世的城管‘临时工’差不多,对付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问题不大,可要他们上战场,大多一触即溃,当不得大用,只能拿来充充门面。想想当初平叛之时的七县联军,大抵如是。
第二等则是送去戊边的戊卒。这些士兵虽然也是征兵制,但毕竟是在边境,训练度以及艰苦程度绝非内地的老爷兵可比。他们因为训练得宜,加上朝廷的粮俸也向边境倾斜,因此好歹能填得饱肚子,训练起来也有干劲。关键是看得明旗帜听得懂号令,能够在将校的指挥下指哪打哪,因此战斗力较为强大。特别是靠近北地的戊卒,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时有寇边,多多少少干过点仗,见过些血,这样的士兵跟内地兵掐起来,一个挑两个问题不大。如果上了一定规模,比如一百人击败一千内地兵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等才属于大夏朝军队的真正骨干,撑起了大夏朝的泱泱国威。这一等中包含有中央的南北两军,还有三大都护府的主力军都属于此列。这些士兵都是采用的募兵制,除了旗号分明、令行禁止以外,因为有粮饷可拿,作战的精神面貌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你说这年月的人用什么国家大义去号召纯属扯淡。普通大头兵谁理这个啊!不过却普遍认同一个道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既然领着国家发的粮饷,那就要拼出命来挣这份饷钱!因此这样的部队打起仗来作风硬朗,韧劲十足,哪怕局势不利也不会轻易崩溃,算得上精锐之称。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