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开府谋划
�前就被县令给灭门了。

  不过现在不同了,赵旻得封国王,夏侯英作为亲娘舅,还跑得了高官的待遇吗?有了官位,还担心名望不足、人才难以招揽、商路无法畅通吗?还担心夏侯家无法壮大吗?有鉴于此,夏侯英激动不已,甚至潸然泪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旻等众人将这个消息消化一段时间,看看除了夏侯英还在那一个人闭着眼睛不知道想些什么以外,另外两人都已经恢复了常态,这才慢悠悠地开口道:“事已如此,皇恩浩荡,旻惟受命而已。不知卿等有何可以教我?”这话是必须要问的,孟侯长于智计,陈真老于案牍,这会要正儿八经的开府议事了,光靠赵旻自己肯定抓瞎,只有依靠这些老江湖靠得住些。

  孟侯眯着眼睛考虑了一会,第一个开口道:“依侯之见,这北海王府的诸般名分倒不用急于一时,现下最紧要的是需传檄北海各地,告知县乡之间,先将义理占住乃为上途。”

  赵旻想了想,确实,过去的北海是陆旭的北海,而今后的北海就是我赵某人的了,以前的魑魅魍魉肯定数不胜数,还要留待以后慢慢清理。现在把北海归自己的消息通告各地,意思就是先给大家通个气,以后北海姓赵了(这话听着有点怪,本来整个大夏不都姓赵么?),听话的呢你就老老实实地呆着;要是不想听话也成,我现在明告诉迟早要收拾你,不如趁着现在有时间自己滚蛋的好。当下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陈真也随即开口道:“一经掌北海事,则原来人手大有不足,请北海王礼书各大世家,请延其子弟;或安排专人往全国各地,征辟四处名士出仕,一则补充人口,二则拉拢世家大族,三则也可提升人望。”

  陈真这话说得在理。北海郡守府原先的官吏们,要么随着陆旭叛乱一道或死或俘,要么当时就去了官;即便是去官的那一部分赵旻也不敢用啊,谁知道里面有没有几个心怀故主的门生故吏啊,万一哪天出几个许贡门客那样的人物,赵旻可不敢说自己比江东小霸王命还硬。

  但另一方面,即墨现在的人手不缺,可那些人手都是从即墨当地的土鳖世家里延请的子弟,在即墨这种小地方当当书佐、文吏倒还胜任,可要让他们作为一国的脸面,恐怕还真拿不出手!因为北海这个地方北面贫瘠、南面富庶,光从传承的世家来看,百年的世家大多位于营陵、昌安、高密等县,在这些地方基本也是由这些世家豪族把持了地方事务。这也是为什么陆旭叛乱拉上了西部四县,而赵旻领着东部七县平叛,唯独跟南边诸县没动静的原因所在。因此,要想稳固地方,坐稳北海王这把椅子,没有这些大世家的支持是万万做不到的,无论是人手上的支持还是名义上的支持都是如此。

  想到这赵旻拱手对陈真道:“贵之在北海多年,于本地风土人情甚为熟稔,又兼口舌便给,联络世家豪族、寻访各地人才的重任便着落在公身上,贵之意下如何?”

  陈真闻言,赶紧起身后退一步,低头躬身而礼:“北海王既委以重任,真敢不效死命!”开玩笑,这可是把发掘人才的重任都交给他了,经他举荐的人才,日后说起来他可都有知遇之恩,当然日后他推荐之人出了问题也有责任。不管怎么说,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殊荣,怎能不叫他感激莫名。

  这时候夏侯英好像终于回过魂来了,突然插了一句:“既已立国,国都以剧县耶?以即墨耶?”

  此话一出,众皆相顾茫然。对啊!把国都放哪好呢?夏侯英的担心不难理解,他本就是即墨世家,所谓故土难离,他有些舍不得即墨的家产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