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密码本
��磨不出来个所以然来。无奈之下,最终还是孟侯干咳一声,道:“无论如何北海王此番总是平叛有功,无论宗正寺此来所为何事,总不会对北海王有害便是。”
赵旻翻了翻眼睛,心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好歹此番平叛自己是立了功的,三个县城也是自己硬生生拿下的,就算这次有赏亦有罚,也应该是罚对北海郡有管辖之责的青州府相关人员,总落不到自己脑袋上来不是?难不成说陆旭之叛是因为受自己刺激导致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赵旻此时身上汗水已经半干,混合着满身的灰土黏黏地难受。既然想不出答案,干脆不去想它。于是向孟侯道:“先生所言甚是,还请先生与诸君言说,无论如何,旻必勉力为之,定不叫诸君失望。”说罢拱了拱手,推门回房去了,只留下门口面面相觑的两人,莫名其妙地思索着赵旻的话,到底有何深意。
其实赵旻哪有什么深意可言,他说那番话的意思就是,即便此次封赏的结果不甚满意,自己也要努力给麾下这些跟随他的文武们谋一个好出路。奈何他自己思维太过跳脱,上一句还在说宗正的事,下一句直接跳到如果不行也要如何如何上面去,中间的过程统统没有说明,孟侯他们又不是赵旻肚子里的蛔虫,如何能够猜想到赵旻的本意?可怜二人百思不得其解,浪费多少脑细胞。
房中洗澡水早已备好,赵旻回房舒舒服服泡了个澡,换了身干爽的衣服,让人把饭食送到房中。用过膳后,便躺在床榻上看书。自从离开即墨以后,赵旻的功课里取消了熟悉政务一项,但孟侯说他过去学问差欠太多,亲自挑选了一些书籍带上,让赵旻每日闲暇时学习,事后还要考较。
赵旻看着这些古书就脑仁疼,他又不是文科生,对满篇的这样“兮”那样“乎”实在提不起兴趣。过去看看公文还好些,好歹能从中了解事件进度、猜测写文者和批文者的想法,而读经书毫无乐趣可言,想让他跟这时代的读书人一样,从圣贤经典中领悟什么微言大义,赵旻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不过孟侯好歹算他半个老师,虽然不会呵责于他,不过老先生只要往边上一站,用殷切的眼光这么一望,赵旻只好甘拜下风,老老实实地捧起几斤重的竹简,愁眉苦脸的跟里面抠字玩去。当然,他也明白孟侯这是为他着想,你一个堂堂的北海王爷,以后万一有人跟你提起某本经书里的语句,你还茫然不知,岂不丢尽了王爵的脸面?所以虽然万般不情愿,还是只有耐着性子研读这些在他看来无味至极的书籍。
赵旻现在看的是《诗》,也就是后世的《诗经》。孟侯选书很有意思,像什么《论语》、《大学》之类儒家经典一本没选,尽是什么《竹书纪年》、《道德经》之类杂七杂八记载各种思想论调、或者记载帝王轶事的书籍。这个时代没有汉武帝,也就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潮,百家学术得以保存。不过儒家学术对帝王统治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历代天子皆大力推广儒家学术,因此儒家仍是这个时代诸多学术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一支。
不过显然孟侯并不是众多儒家推崇者中的一员,从他给赵旻选的书中就可以看出。不过即便是这些并非佶屈聱牙的历史典籍,赵旻读起来还是头疼万分。原因有二,一是这时的纸张并不普及,所谓的“书”其实是记载在竹片上,用细绳串起来的竹简汇编,统称为书,随随便便一本数千字的“书”就要十几二十册,光拿在手上都沉重无比,更别说还要低头凑近了去辨认青黄色竹片上的黑色蝇头小篆,纯属考眼力的活;二则古文的顺序都是从右往左,从上至下排布,而且这时候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这东西的存在,每读一段都
赵旻翻了翻眼睛,心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好歹此番平叛自己是立了功的,三个县城也是自己硬生生拿下的,就算这次有赏亦有罚,也应该是罚对北海郡有管辖之责的青州府相关人员,总落不到自己脑袋上来不是?难不成说陆旭之叛是因为受自己刺激导致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赵旻此时身上汗水已经半干,混合着满身的灰土黏黏地难受。既然想不出答案,干脆不去想它。于是向孟侯道:“先生所言甚是,还请先生与诸君言说,无论如何,旻必勉力为之,定不叫诸君失望。”说罢拱了拱手,推门回房去了,只留下门口面面相觑的两人,莫名其妙地思索着赵旻的话,到底有何深意。
其实赵旻哪有什么深意可言,他说那番话的意思就是,即便此次封赏的结果不甚满意,自己也要努力给麾下这些跟随他的文武们谋一个好出路。奈何他自己思维太过跳脱,上一句还在说宗正的事,下一句直接跳到如果不行也要如何如何上面去,中间的过程统统没有说明,孟侯他们又不是赵旻肚子里的蛔虫,如何能够猜想到赵旻的本意?可怜二人百思不得其解,浪费多少脑细胞。
房中洗澡水早已备好,赵旻回房舒舒服服泡了个澡,换了身干爽的衣服,让人把饭食送到房中。用过膳后,便躺在床榻上看书。自从离开即墨以后,赵旻的功课里取消了熟悉政务一项,但孟侯说他过去学问差欠太多,亲自挑选了一些书籍带上,让赵旻每日闲暇时学习,事后还要考较。
赵旻看着这些古书就脑仁疼,他又不是文科生,对满篇的这样“兮”那样“乎”实在提不起兴趣。过去看看公文还好些,好歹能从中了解事件进度、猜测写文者和批文者的想法,而读经书毫无乐趣可言,想让他跟这时代的读书人一样,从圣贤经典中领悟什么微言大义,赵旻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不过孟侯好歹算他半个老师,虽然不会呵责于他,不过老先生只要往边上一站,用殷切的眼光这么一望,赵旻只好甘拜下风,老老实实地捧起几斤重的竹简,愁眉苦脸的跟里面抠字玩去。当然,他也明白孟侯这是为他着想,你一个堂堂的北海王爷,以后万一有人跟你提起某本经书里的语句,你还茫然不知,岂不丢尽了王爵的脸面?所以虽然万般不情愿,还是只有耐着性子研读这些在他看来无味至极的书籍。
赵旻现在看的是《诗》,也就是后世的《诗经》。孟侯选书很有意思,像什么《论语》、《大学》之类儒家经典一本没选,尽是什么《竹书纪年》、《道德经》之类杂七杂八记载各种思想论调、或者记载帝王轶事的书籍。这个时代没有汉武帝,也就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潮,百家学术得以保存。不过儒家学术对帝王统治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历代天子皆大力推广儒家学术,因此儒家仍是这个时代诸多学术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一支。
不过显然孟侯并不是众多儒家推崇者中的一员,从他给赵旻选的书中就可以看出。不过即便是这些并非佶屈聱牙的历史典籍,赵旻读起来还是头疼万分。原因有二,一是这时的纸张并不普及,所谓的“书”其实是记载在竹片上,用细绳串起来的竹简汇编,统称为书,随随便便一本数千字的“书”就要十几二十册,光拿在手上都沉重无比,更别说还要低头凑近了去辨认青黄色竹片上的黑色蝇头小篆,纯属考眼力的活;二则古文的顺序都是从右往左,从上至下排布,而且这时候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这东西的存在,每读一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