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般检验
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此时将稀释标本放在37c,lomin后立即计数即可。
(2)血液中有核红细胞过多;m蛋白增多时,在低ph情况下,m蛋白与溶血素发生反应;低色素贫血或红细胞内含有大量hbs或hbco,某些新生儿或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血不完全等均可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3。药物影响
(1)升高:常见的有苯妥英钠、甲基多巴、新生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异烟肼;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能致嗜酸性白细胞增加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乙醚和氯仿等麻醉剂,丙咪嗪、泼尼松龙等激素类药物可引起一时性白细胞增多,阿托品可引起儿童的白细胞增多;红霉素,汞化合物,铜、磷中毒时,口服避孕药、促皮质素等均可使白细胞升高。
(2)降低:磺胺制剂、解热镇痛剂、抗甲状腺剂、抗肿瘤药物。
1。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准确,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防产生气泡及造成标本溶血,标本抽取后及时送检。
2。不宜在剧烈运动后抽血,住院患者最好在清晨空腹采血。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绝对值:(2~7)xl0^9/l
百分率:0.50~0.70
1。生理性变化
(1)增多:新生儿出生iw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d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体力劳动、妇女妊娠、女性黄体期、吸烟者晚上较白天约升高14%。
(2)减低:4~14岁儿童、女性月经期及绝经期。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明显,如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中耳炎、疖痈、扁桃体炎、阑尾炎等。2急性中毒,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痛风危象、慢性肾炎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等。3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和急性溶血后。4较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可达lox109/l以上,急性心肌梗死1—2d内白细胞明显增高,可持续1w,借此可与心绞痛区别。5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白细胞增高。6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2)减低: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2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3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4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等血液病。6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7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绝对值:(0.8~4)x109/l
百分率:0.20~0.40
1。生理性变化: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至4~5岁时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二者大致相等。
2。病理变化
(1)增多:1某些病毒或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
(2)血液中有核红细胞过多;m蛋白增多时,在低ph情况下,m蛋白与溶血素发生反应;低色素贫血或红细胞内含有大量hbs或hbco,某些新生儿或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血不完全等均可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3。药物影响
(1)升高:常见的有苯妥英钠、甲基多巴、新生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异烟肼;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能致嗜酸性白细胞增加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乙醚和氯仿等麻醉剂,丙咪嗪、泼尼松龙等激素类药物可引起一时性白细胞增多,阿托品可引起儿童的白细胞增多;红霉素,汞化合物,铜、磷中毒时,口服避孕药、促皮质素等均可使白细胞升高。
(2)降低:磺胺制剂、解热镇痛剂、抗甲状腺剂、抗肿瘤药物。
1。严格使用edta盐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准确,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注意切勿用力振摇,以防产生气泡及造成标本溶血,标本抽取后及时送检。
2。不宜在剧烈运动后抽血,住院患者最好在清晨空腹采血。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绝对值:(2~7)xl0^9/l
百分率:0.50~0.70
1。生理性变化
(1)增多:新生儿出生iw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d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体力劳动、妇女妊娠、女性黄体期、吸烟者晚上较白天约升高14%。
(2)减低:4~14岁儿童、女性月经期及绝经期。
2。病理性变化
(1)增多: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明显,如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中耳炎、疖痈、扁桃体炎、阑尾炎等。2急性中毒,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痛风危象、慢性肾炎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等。3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和急性溶血后。4较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可达lox109/l以上,急性心肌梗死1—2d内白细胞明显增高,可持续1w,借此可与心绞痛区别。5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白细胞增高。6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2)减低: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2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3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4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等血液病。6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7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绝对值:(0.8~4)x109/l
百分率:0.20~0.40
1。生理性变化: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至4~5岁时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二者大致相等。
2。病理变化
(1)增多:1某些病毒或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