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兴土木
月。是勇烈的补充和后备。

  最后一等是屯兵,炎州所有十六岁至四十岁的男子皆要参加每年为期两个月的训练。训练期间都能够得粮五斗,这粮食不算在训练期间的伙食中的,屯兵没有军饷,表现好的屯兵可升为备武。

  北地民风本来就悍勇,何况是常年和胡人作战的河北,男子人人高大勇武,是最好的兵源地,炎州五十几万人口,成年男子足足有二十余万,几乎占了一半,主要是炎州百姓来源为魏国流民,老弱妇孺在战争中的存活率极低,这些都是罗烈不能放弃的兵源。

  曹操得河北之地用屯兵法为天下最强诸侯,秦国耕战制一统天下,罗烈的三等士兵的划分,也是有这种考量,备武和屯兵训练时按照各村各镇集中训练,训练完毕之后回去种地做工,闲时为家中劳动力,战时就是持戈武士,只要推行数年,一遇战事,罗烈光凭借炎州的五十几万人,只要有足够的军械,就能够拉出十五万的大军。

  这跟胡人的全族皆兵有类似的作用,胡兵也是闲时为牧民,战时为骑兵,所以一个部族不过二三十万,却能够轻松的有几万军队,全部动员甚至女人也是战士,一半以上的部民都能够上阵。

  军队的调整和备战,是罗烈最迫切需要掌握的,这是乱世立足的根本,剩下的两个问题就是粮食和军械了。

  粮食问题已经有办法了,顾县王猛和滨海杜聪,两人分别进行水利兴建,一直以来罗烈都很奇怪,汉代的粮食生产水平可以说很低,什么套种、深耕、两季粮罗烈都没听过。

  种田无非就是用木犁一耕,然后洒下种子就了事,看天收成,勤快点的农夫无非是除除草,打打肥,不管南北,哪怕是在河边江边,几乎种的都是小麦、粟等旱田作物,哪怕江南也是以面食为主食。

  水稻也有,不过种植面积绝大多数在南边,种植面积也小,似乎晋国南迁之后将北方的生活习惯和主食都带到南边去了,水稻最主要的功能居然是拿来酿酒,这是令罗烈目瞪口呆的结果。

  罗烈决定在顾县实行旱田水田的交叉种植,划出一块约有两万亩的地方进行栽种,也跟马维说了犁的改进,汉代农耕所用的农具多是木制,木制直犁耕田效率低不说,还多是以人力拉动,一个壮丁最多能够照顾五亩田左右,亩产也是极低,一亩上好的良田侍弄得好,不过产粮三四百斤,要养活一家五口,五亩的产量除了交上的赋税,也是勉勉强强,还要是没有天灾**的时候。

  这种土地的抗风险能力极低,稍微有点问题农民就活不下去了,所以罗烈准备让马维制作用牲畜作为耕田劳力的曲犁,犁头为铁质,人只要站上去,加上牲畜在前拉扯,就能够耕得很深,畜力也比人力要高得多。

  利用牲畜老人和女子也能够耕作,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曲犁是罗烈在前世老家沧州所见,有点映像,和马维一说,马维两天就拿出了样式,改进几处之后,就开始了大量生产,也是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

  粮食最好的补充就是蔬菜和副食,罗烈有三个想法,一是豆腐,黄豆的种植中国有两千多年,只是光作为补充食物,黄豆的食用一直到明朝才因为豆腐的出现而兴盛。

  豆腐是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能够极大的调整人体营养结构,后世有句话“豆腐是穷人的肉食”,可见豆腐的营养价值。

  所以土地不光是种植小麦和水稻,还要种黄豆,阳信明年就是黄豆的主要种植区,想到这里罗烈露出微笑,还是现在好啊,一句话说种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