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大周王朝】
心生恐惧,不敢再与他争辩,只得黯然退了下去。

  当徐铉再次回到金陵,时间已是北宋开宝八年的十一月末了,金陵被围困已近一年,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已至山穷水尽之境,城破国灭只在朝夕。好在宋军主帅曹彬生性仁慈,非但不急于破城立功,反而一再遣使入城敦促李煜出降。

  不过此时的李煜显然是没有半分降意,国已将亡,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三十八年前,李煜与南唐一同降临在人世,如今南唐已将不复存在,那么李煜为何又要独自承受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屈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以死殉国,命人积薪柴于宫中,只等城破后就举火*。

  公元975年11月27日,曹彬在对李煜屡次劝降无效之下,传令宋军向金陵发起总攻。

  喊杀声从城外阵阵传来,撕裂着人的心肺。与之相比,南唐的皇宫是那样的宁静,没有惊恐,更没有慌乱,教坊中的乐曲声依旧悠扬,只不过平添了一分令人为之战栗的伤感与惆怅。李煜木然呆立在华丽的宫殿之内,片刻之后,他将与这座宫殿一同化为灰烬,为他陪葬的,还有南唐三十八年的宗庙社稷。一个王朝将就此终结,什么叫虎踞龙盘?什么又是金陵王气?转眼间都将烟消云散。

  终于要解脱了,喊杀声已渐渐临近,十四年的帝王生涯,江山美人,繁华荣辱,一把烈火,滚滚黑烟。李煜望着满宫的薪柴,他知道这就是他无法逃避的宿命。然而就在此时,李煜却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就连去死,也是需要勇气的。

  李煜并没有选择以身殉国,因为他没有这个勇气。城破之日,李煜率文武百官肉袒出降,迎拜宋军于宫门之外。李煜最先见到的是潘美,随即跪拜请降,潘美也以礼答之。李煜又请求参拜曹彬,曹彬却差人对李煜说道:“甲胄在身,拜不敢答。”将他的请求予以拒绝。

  曹彬此举很有儒将风度,用意自然是为了给李煜保留一份脸面。实际上,赵匡胤此次命曹彬挂帅南征绝对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南唐向来富庶,一旦城破国灭,军队必然会趁机大肆劫掠。

  赵匡胤很清楚,在宋军所有将领中。唯一能在战后将局面控制住的,就只有曹彬一人而已。

  正因如此,赵匡胤在出征之前。特地当着所有南征将领的面,赐给曹彬一把尚方宝剑。特许他享有“自副将以下,先斩后奏”的权力。

  这种权力是非常大的,因为自古以来,皇帝为防止前军主将作乱,往往会赐给副将很大的权力,使他能够对主将加以制衡,很少会专任一人用事,所以当赵匡胤此话出口。南征诸将自潘美以下无不骇然变色。

  不过曹彬也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为维护南唐的战后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在宋军对金陵发起总攻前,曹彬突然宣称自己身患重病,不再理事,他是前线的最高指挥官,宋军诸将自然要过来探病,里里外外聚了一大堆,纷纷祝愿他能早日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而曹彬却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对诸将说道:“我这个病是心理上的疾病。并非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任何药物对我都没有疗效,如果你们想让我重获健康。就发誓在破城之后绝不妄杀一人,我马上就可以痊愈。

  如果不肯发这个誓,那就等着给我开追悼会吧!”诸将听完只好一起焚香起誓,都保证在破城后绝不滥杀无辜,所以当金陵被攻破之后,民间几乎就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曹彬对李煜也是十分优待,不但没有接受他的参拜,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