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大周王朝】
专门赐给他一块免死铁卷。
然而五代中赐完“免死铁券”就被杀的事例太多了,李重进根本就不肯相信,接到旨意后就立即将陈思诲收押起来,然后开始修筑城墙,缮治兵器,正式竖起了反旗。
李重进是当世一员非常优秀的将领,不过他这次造反比李筠那次还要草率。李筠好歹也在潞州坐镇了八年,手底下有一批使惯了的老人,再加上背后还有北汉的支持,还算具备了一定的造反条件。而李重进刚到淮南不久,人心尚不能完全归附。
在造反之后,李重进遣使向南唐求援,可南唐主李璟是被中原打怕了的人,哪敢去趟这趟浑水?根本就不敢放李重进的使者入境。李重进要兵没兵、要粮没粮,就困守扬州这一座孤城,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据扬州而反的消息,立即委任大将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命他率兵征讨。石守信走后不久,赵普就向赵匡胤进言,称:“李重进据守一座孤城,外没有救兵,内没有粮草,所仗持的不过就是淮河之险。陛下如果能亲帅大军出征,必能一战而破之。”
赵匡胤深以为然,便于十月二十一日,传旨亲征扬州。七天后,赵匡胤率军从泗州渡过淮河,于十一月十二日抵达扬州城下,随即开始攻城,当日就将城池攻破。李重进兵败后投火*,扬州之乱也就随之平定了。
赵匡胤在登基一年内,相继平定了由李筠、李重进发起得两起叛乱,结果应当说是非常理想。在平息这两场叛乱的过程当中,赵匡胤充分向世人展示出他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而彻底打掉了国内其他藩镇的不安念头。后人为此称赞道:“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
然而,赵匡胤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是个生来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伟大帝王,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则是剪灭诸侯,混一天下,进而澄清宇内,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强大王朝。
李重进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十一月十二日兵败*,这也意味着由地方藩镇而引起的国内动荡局面正式告一段落,接下来摆在赵匡胤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全国。
这又到了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时候了,因为自唐末以来,海内分崩,诸侯割据已达八十余年。
到北宋立国之时。北方有北汉和强大的辽国,南方更是山头林立,共有南唐、后蜀、荆南、吴越、南汉、漳泉、湖南等七个独立政权同时存在。与后周时代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地消除这些割据势力?又如何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收功多?这不能不令赵匡胤大伤脑筋。这个时候,赵匡胤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头号智囊幽州蓟县人赵普。
当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天降大雪,四野银装、朔风凛凛,赵普向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关起门来苦读《论语》。前面说过,赵匡胤和赵普这对君臣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赵匡胤在显贵之后,开始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便在戎马之余开始发愤读书。
不光自己读。还特别指示赵普也要跟着读。赵普为人非常听话,再加上他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一鼻子就闻出自打赵匡胤上台之后,武将恐怕就要不吃香了,只有读书做好学问才能出人头地,如果再不给自己充电,可能就要跟不上形势了。
于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自己关进自习室里来读一会儿书,而且赵普
然而五代中赐完“免死铁券”就被杀的事例太多了,李重进根本就不肯相信,接到旨意后就立即将陈思诲收押起来,然后开始修筑城墙,缮治兵器,正式竖起了反旗。
李重进是当世一员非常优秀的将领,不过他这次造反比李筠那次还要草率。李筠好歹也在潞州坐镇了八年,手底下有一批使惯了的老人,再加上背后还有北汉的支持,还算具备了一定的造反条件。而李重进刚到淮南不久,人心尚不能完全归附。
在造反之后,李重进遣使向南唐求援,可南唐主李璟是被中原打怕了的人,哪敢去趟这趟浑水?根本就不敢放李重进的使者入境。李重进要兵没兵、要粮没粮,就困守扬州这一座孤城,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据扬州而反的消息,立即委任大将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命他率兵征讨。石守信走后不久,赵普就向赵匡胤进言,称:“李重进据守一座孤城,外没有救兵,内没有粮草,所仗持的不过就是淮河之险。陛下如果能亲帅大军出征,必能一战而破之。”
赵匡胤深以为然,便于十月二十一日,传旨亲征扬州。七天后,赵匡胤率军从泗州渡过淮河,于十一月十二日抵达扬州城下,随即开始攻城,当日就将城池攻破。李重进兵败后投火*,扬州之乱也就随之平定了。
赵匡胤在登基一年内,相继平定了由李筠、李重进发起得两起叛乱,结果应当说是非常理想。在平息这两场叛乱的过程当中,赵匡胤充分向世人展示出他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而彻底打掉了国内其他藩镇的不安念头。后人为此称赞道:“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
然而,赵匡胤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是个生来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伟大帝王,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则是剪灭诸侯,混一天下,进而澄清宇内,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强大王朝。
李重进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十一月十二日兵败*,这也意味着由地方藩镇而引起的国内动荡局面正式告一段落,接下来摆在赵匡胤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全国。
这又到了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时候了,因为自唐末以来,海内分崩,诸侯割据已达八十余年。
到北宋立国之时。北方有北汉和强大的辽国,南方更是山头林立,共有南唐、后蜀、荆南、吴越、南汉、漳泉、湖南等七个独立政权同时存在。与后周时代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地消除这些割据势力?又如何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收功多?这不能不令赵匡胤大伤脑筋。这个时候,赵匡胤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的头号智囊幽州蓟县人赵普。
当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天降大雪,四野银装、朔风凛凛,赵普向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关起门来苦读《论语》。前面说过,赵匡胤和赵普这对君臣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赵匡胤在显贵之后,开始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便在戎马之余开始发愤读书。
不光自己读。还特别指示赵普也要跟着读。赵普为人非常听话,再加上他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一鼻子就闻出自打赵匡胤上台之后,武将恐怕就要不吃香了,只有读书做好学问才能出人头地,如果再不给自己充电,可能就要跟不上形势了。
于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自己关进自习室里来读一会儿书,而且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