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大周王朝】
�在攻打南唐期间,身边带了数千卷书,以便随时柴荣知道这件事后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卿为将帅,应以治戎装、磨刀剑为正事,怎么读起书来了?”

  赵匡胤则回答说道:“臣本是个粗人,读书不多,自从担任要职以来,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只好读几本书,给自己充充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他肯上进,柴荣只会觉得高兴,表扬还来不及呢!当然不可能去责怪。

  但实际上,自从赵匡胤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是在军队系统任职,他的文化程度虽说不高,但也不是一般文盲可比,胜任一份武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在他担任殿前都虞候之后,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多,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在日益繁忙的工作当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自己充电呢?这显然是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匡胤在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的同时,还很注意发展自己的势力。在他担任殿前都虞候之后,便利用柴荣命他重整殿前军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勇将都归入了自己的麾下。同时又广泛交际,和其他禁军中的中高级将领交为好友,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对于赵匡胤的这种行为,柴荣不是没有察觉,但是他绝对不会去干涉。因为对柴荣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李重进和张永德,而不是赵匡胤。

  跟这两个人比起来,赵匡胤才是柴荣的心腹,柴荣也有意让他发展势力,好去对抗李重进和张永德,所以对于赵匡胤的这些行为,柴荣从来就不加以限制,而是一路放行。

  事实上,柴荣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赵匡胤的忠诚,到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曾洋洋得意地对人说道:“当年世宗疑心重,见有方面大耳者皆杀之,而朕与其朝夕相处,独然无事。”这句话应该是赵匡胤对柴荣的中伤,因为到目前为止,也找不到一段有关柴荣因长相而杀人的记载。但是从这句话里也能看出来。柴荣对赵匡胤一直都是非常信任的。

  柴荣之所以会对赵匡胤如此信任,除了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匡胤不是那种在禁军中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上面还有李重进和张永德。就是有人造反也轮不到他。柴荣这种考虑不能说没有道理,只是这种情况在他死后就立刻变了过来。

  柴荣死前,将张永德从殿前都点检的位子上撤了下来,转由赵匡胤接任,这就使赵匡胤一下子成了禁军中的头号人物。

  此前禁军中的两大巨头,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被柴荣派往了扬州,已经远离了京城。

  殿前军都点检张永德。被柴荣“落军职,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实际上就是靠边站了。在禁军的两大系统中,殿前司以都点检赵匡胤为首,此前空缺的副点检由慕容彦钊继任。

  慕容彦钊跟赵匡胤一样,都是夹马营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跟赵匡胤熟识,因年长几岁,赵匡胤对他一向以兄礼事之,可见关系之近。

  接替赵匡胤殿前都指挥使的是石守信和升任殿前都虞候的王审琦。都是“义社十兄弟”里面的哥们儿,是赵匡胤势力圈子里面的最核心人物。也就是说,整个殿前司都已被赵匡胤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了。

  再看一下侍卫司系统。侍卫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