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一代英主】
;在凯旋归来的路上,杨广一边整饬边境防务,一边向杨坚请旨,免除被突厥骚扰地区的税赋,以令各地尽快恢复生机。开皇二十年,被自己族人打得山穷水尽的**启民可汗狼狈来投,隋朝便将西北广袤的土地“暂借”给他避难。

  不久后启民可汗率部在大隋的强力支持下带兵北上,沿途先后收降了铁勒、思结等十余部,得部众数百万。阿史那家族重新在漠北竖起了突厥牙帐,一跃成为东北方草原的霸主。

  但启民可汗却以身子骨无法忍耐漠北寒风为由,不肯归还暂借的土地,带领阿史那家族的嫡系部众继续在大隋北部边境内寄居,并于607年入朝纳贡,尊隋天子杨广为“圣人可汗”。

  如果大隋朝一直保持强盛的话,这种寄居与依附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化;但大隋却因征辽和内乱,在几年内迅速地衰落了下去,所以“暂借”便成了永久割占,启民可汗的继承人们还不时派遣部众南下试探,企图趁着中原衰弱之机攫取更大的利益。

  隋朝末年对外征战不休,征高句丽又导致义军蜂起,便渐渐无暇顾及北方。

  而大量内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和兵役迁入突厥,让突厥人口大增,**在始毕可汗的率领下重新成为北方大国,态度逐渐强硬,时常小规模犯边。

  要是大隋国力尚有当年的三分之一,那些义军流寇就都不是问题,这些外族的入侵也根本就不会出现。615年八月,隋炀帝北巡至雁门郡(今山西代州)。

  由于对之前隋炀帝封其弟俟利弗设为“南面可汗”,以分化**的行为感到不满,始毕可汗策划了一次“斩首行动”,数十万突厥大军攻占雁门关天险,将代州古城团团包围,大隋举国震动,史称“雁门之变”。

  突厥人这次入侵蓄谋已久,几年以来,他们的营地一直慢慢向边境靠近,有些过去胡汉交杂的地方,如今已经完全变成了突厥人的牧场。

  地方官员多次上奏朝廷,但隋炀帝正苦于义军蜂起,便以“胡人不识礼数”为由一直不予计较,结果这种宽容忍让导致了这次的危难。眼见兵临城下,杨广一面命将士拼死固守,一面诏令四方郡守勤王。

  由于没有准备,城内粮食只够吃二十天,突厥人深知饥饿是最好的武器,所以用重兵包围雁门,只准来援的队伍进,不准里面的人离开。

  等到突厥人把两万来援的雄武营放入代州后,粮食就更加不足,城池岌岌可危。突厥人大部分为骑兵,野战和乘胜追杀正是他们的强项,所以杨广也不敢冒险突围。

  好在各地援军救援得力,与突厥的打援部队在代州城外展开激烈战斗,眼看援军越聚越多,始毕可汗被迫于九月撤围而走。在此役中,雁门郡四十一城,被突厥人攻破者三十有九,那三十九个城市从此再不能称之为城市,二十年内都无法恢复生机。

  草原士兵抢遍了塞上的村落,掠走女人,杀死来不及逃走的老人和孩子,点燃房屋……每一个被突厥人攻下的县城内都是人间地狱,无一户不死人,无一家再完整。

  “雁门之变”后,隋朝与突厥交恶,但谁都无法奈何对方。然而随着隋朝在内乱中进一步衰弱,北方的农民军和一些割据势力(李渊、薛举、王世充、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等)依次向突厥称臣献礼,其中一些还受封为突厥的“小可汗”。

  为了加剧隋朝的分裂局面,从而坐收渔利,突厥对这些大隋的国家分裂势力提供了大力支持,协助他们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