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帝国东升】
��道昏君,不顾百姓的生死,弄得天下大乱(你干嘛去了),仅仅死在征讨高丽的人就数以万计。如今我和你们一同起义,以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每个都这么说),你们怎么看?”不是说要征讨来护儿吗?怎么矛头对准了杨广?士兵们觉得被结结实实的忽悠了一回,可也没办法,贼船都已经上了。多年来饱受苦楚的普通百姓听到这样的鼓动,欢呼雀跃,高喊“万岁”“万岁”。“既然没有活路了,干脆反了吧!王侯将相宁有种呼!”杨玄感终于反了!第一件事就是招揽李密这位小时候一起捣蛋的玩伴作谋士。

  李密的计谋李密(582—618)字玄邃,京兆长安人。曾祖父李弼和李渊祖父李虎一样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宽在隋朝官至上国柱,蒲山郡公。李密原来也是千牛备身,属隋朝公务员编制。可这小子有一次上班打小差,而且被领导隋炀帝撞个正着,隋炀帝看到消极怠工的李密很是生气,还觉得李密不够帅(有点黑),作自己的保镖有损形象。就叫宇文述把他开除了。

  宇文述接到命令也很为难,毕竟大家都是吃同一口饭的,而且李密他爸在朝中还是有人脉的。宇文述当然不想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可领导的命令还是要听的。于是他就叫李密来办公室,他首先肯定了李密的工作能力和对隋朝政府所做的贡献,接着说你很能干,前途大大的,但有那么一点不好就是你是靠关系当上的公务员,你应该靠自己的才学得到别人的认可。

  李密也是很高兴,其实他早就不想干了,整天在那里站岗放哨,闷都闷死了。第二天李密就收拾包袱开溜了。李密终于自由了,他立誓要靠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混出个人样来,所以他发奋读书。一次,他到缑山包恺处求学,出门也没忘记在牛角上挂这本《汉书》,一边走,一边看。正好撞见下班回家的杨素,杨素看到李密就问“哪里来的书生这么勤奋?”李密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自然认识杨素,就下来跪拜。“读的是什么书?”“项羽专。”就怎么一问一答,来回几个回合。不知是李密口才好、能说会道还是李密真有才学、见多识广,反正把杨素说的一愣一愣的。

  杨素喜欢上了李密,而且认定李密日后定能干一番大事。就怎么聊着聊着饭点就到了,杨素想请李密到他家吃饭。李密听说有饭局,高兴的很。到了家里,杨素还不忘了把儿子杨玄感介绍给李密。并夸李密见多识广、很是了得,你们都不如他。杨玄感见老爷子这么夸李密,就想和他交朋友,经常带着礼物到他家串门。

  这样一来二去,不熟也得熟了。两个愤青私下经常讨论国家大事,杨玄感还料定大隋王朝在不远的将来不然会瓦解。并问了李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你和我那个先起来造反?”李密一听,有点惊讶,绕开话题,“决战两军阵前,攻打、袭击敌人,我不如你。可要是论招揽人才、英雄归我所用,使远近的人心归顺,你就不如我了。”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回答,既没有说我要造反,又可以抬高自己。这充分说明了杨玄感在李密面前相当于一个初中没毕业和一个科班出身的两个人在较量。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隋末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豪杰登场亮相。都想再造乾坤,过一把皇帝瘾。如果做一个排名,李密能排第三。那第一、第二是谁?

  我们后面还会说到,大家别着急。李密还是来了,虽说不一定是他自愿的。可既然上了贼船,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于是他很老实的给杨玄感出了三条妙计。当然这是他自己认为的。第一、进军蓟城,切断榆林的通往中原的道路。此时的隋军正和高丽打的火热,要是再切断隋军的粮道和归路,不用打,饿都能把杨广饿死。这是上策!第二、进军长安城,占据函谷关、崤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