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鬼薪三年
�,露出一抹犹豫,望着张让道。
“过了?陛下,老奴却是觉得并不过了。原因无他,姜校尉此次所为却是过了,若不加以处罚会使得袁家众人心生不满。
最重要的是姜校尉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这样才能降大任于他,否则对他过犹不及,必定会夭折,使我大汉痛失栋梁之才!”张让望着刘宏,感慨的道。
“让父,鬼薪三年,只是要将其发配到哪里呢?”刘宏见张让如此说,觉得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叫他一时也很难办。
一个是四世三公,身份显赫,为大汉立下功劳不甚数,另一个虽是出身微末,但是却是梦中贤臣,又救他性命,更重要的是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
如何取舍全在他一念之间。
“这发配地却是不能太过近了,若是太近,必定使得那袁家之人觉得陛下处罚不公,太远又有点太过了。
而且老奴听闻宗正亲刘焉此时担任幽州刺史,若是将其发配到此处,陛下可以书信一封,让刘宗正对其照顾下,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堵住众人之口,更能使其磨练自我。只是不知陛下觉得意下如何?”
“嗯?”刘宏沉吟片刻,抬起头望着张让道:“让父,就按你所说的去做吧!这小子的性子是要好好打压下了,朕现在就修书一封,命人前往幽州,送给皇叔刘焉,让他莫让那姜易太过轻松好过。”
望着刘宏那副模样,张让心中一阵轻松,知道姜易这小子,死不了了,只是如今活罪难逃,只是经过此役,想必那姜易的性子会好生收敛点了吧。
宫外,袁逢等人一脸心急的望着宫门处,见这么大半天还是没有人前来,心中渐渐焦急起来了,正当心不耐烦,想再次命人前去通报下,突然在那宫门处缓缓地走来一人。
望着来人,袁逢心中虽是对其产生不了好感,但还是强自迎笑着脸上前询问道:“张常侍,不知陛下对此事有什么说法?”
“呵呵,袁司空,陛下觉得此事最大的原因是姜易不知分明,怒闯袁府,肆意杀人,按照大汉律法当斩,但是前不久其舍身忘死,救了陛下,所以陛下免去其越骑校尉之职,使其前往幽州,鬼薪三年。不知袁司空对于陛下此举有什么看法?”张让望着面带笑意的袁逢,笑呵呵的道。
望着那一脸笑容,人畜无害的张让,袁逢心中一阵恶寒。皇上都这样说了,他还能有什么看法?
说的好听点是询问他有什么看法,其实是皇上不想要那姜易的性命,若他在不知好歹一直纠缠下去,想必到时皇上一定会对其心生不满,到时又要生出什么变数,那就真的难说了。
毕竟自古君心难测!你要揣摩清楚了还好,要是揣摩不透,那么你离死期约就不远了。就算你揣摩透了,但是身为君王也不喜其臣子太过聪明。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时期的杨修杨德祖。
其人就是太过于卖弄聪明,曾一度揣摩曹操的心思,都被其猜中,令曹操难堪,最终被曹操找理由杀死了。
要说曹操此人有时候就是有点自负,有时他不喜被人揣摩心思,可是杨修此人不知好歹,一度一意孤行,所以才导致其最终的凄惨结局。
君王的心思不是不能揣摩,但是怎么揣摩?这需要有个度。
你想想你不给君王留�
“过了?陛下,老奴却是觉得并不过了。原因无他,姜校尉此次所为却是过了,若不加以处罚会使得袁家众人心生不满。
最重要的是姜校尉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这样才能降大任于他,否则对他过犹不及,必定会夭折,使我大汉痛失栋梁之才!”张让望着刘宏,感慨的道。
“让父,鬼薪三年,只是要将其发配到哪里呢?”刘宏见张让如此说,觉得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叫他一时也很难办。
一个是四世三公,身份显赫,为大汉立下功劳不甚数,另一个虽是出身微末,但是却是梦中贤臣,又救他性命,更重要的是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
如何取舍全在他一念之间。
“这发配地却是不能太过近了,若是太近,必定使得那袁家之人觉得陛下处罚不公,太远又有点太过了。
而且老奴听闻宗正亲刘焉此时担任幽州刺史,若是将其发配到此处,陛下可以书信一封,让刘宗正对其照顾下,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堵住众人之口,更能使其磨练自我。只是不知陛下觉得意下如何?”
“嗯?”刘宏沉吟片刻,抬起头望着张让道:“让父,就按你所说的去做吧!这小子的性子是要好好打压下了,朕现在就修书一封,命人前往幽州,送给皇叔刘焉,让他莫让那姜易太过轻松好过。”
望着刘宏那副模样,张让心中一阵轻松,知道姜易这小子,死不了了,只是如今活罪难逃,只是经过此役,想必那姜易的性子会好生收敛点了吧。
宫外,袁逢等人一脸心急的望着宫门处,见这么大半天还是没有人前来,心中渐渐焦急起来了,正当心不耐烦,想再次命人前去通报下,突然在那宫门处缓缓地走来一人。
望着来人,袁逢心中虽是对其产生不了好感,但还是强自迎笑着脸上前询问道:“张常侍,不知陛下对此事有什么说法?”
“呵呵,袁司空,陛下觉得此事最大的原因是姜易不知分明,怒闯袁府,肆意杀人,按照大汉律法当斩,但是前不久其舍身忘死,救了陛下,所以陛下免去其越骑校尉之职,使其前往幽州,鬼薪三年。不知袁司空对于陛下此举有什么看法?”张让望着面带笑意的袁逢,笑呵呵的道。
望着那一脸笑容,人畜无害的张让,袁逢心中一阵恶寒。皇上都这样说了,他还能有什么看法?
说的好听点是询问他有什么看法,其实是皇上不想要那姜易的性命,若他在不知好歹一直纠缠下去,想必到时皇上一定会对其心生不满,到时又要生出什么变数,那就真的难说了。
毕竟自古君心难测!你要揣摩清楚了还好,要是揣摩不透,那么你离死期约就不远了。就算你揣摩透了,但是身为君王也不喜其臣子太过聪明。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时期的杨修杨德祖。
其人就是太过于卖弄聪明,曾一度揣摩曹操的心思,都被其猜中,令曹操难堪,最终被曹操找理由杀死了。
要说曹操此人有时候就是有点自负,有时他不喜被人揣摩心思,可是杨修此人不知好歹,一度一意孤行,所以才导致其最终的凄惨结局。
君王的心思不是不能揣摩,但是怎么揣摩?这需要有个度。
你想想你不给君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