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经济起飞
��。

  正在他志得意满准备大干一场时,从苏联回来的陈海松希望他去华北利用宝兴货栈在天津、北平、大同、保定等地的分店为挺进敌后的八路军采办物资、发展工业提供便利。对**充满感激的他已经接受了**的政治经济政策,二话没说就赶到了太原总店,说服大老板支持八路军,获得授权在各分店为特战队、军情局潜伏小组提供掩护,出任供给部副部长完成大宗采办运输业务,精明的头脑转而为冀察热辽根据地发展商业、工业转动起来。

  这次他是回来寻求支援的,兴隆工业区研发的特种钢、精炼铜、合成炸药、合成塑料、合成橡胶等均已成功,无坐力炮、火箭炮、105mm榴弹炮准备量产,刘凤奎、赵德安两位总工程师已经设计出生产线,需要大量生产设备和技术工人,希望河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派出专家去帮助设计生产专用机床,几所机械学校和军工厂能支援一千名熟练工人。

  **的优势就是能快速地组织人力物力保证重点工程的建设,何况还是陈海松部署的重武器研发项目要投产自然全力满足,十几位中德俄机械方面的设计师已经乘飞机过去。他在等待技术工人趁机忙里偷闲见见老朋友,正好碰上中央领导考察,他还是挂名的参议会副议长又是最早参与根据地建设的老人,被陈云拉来全程陪同介绍商贸发展情况。

  他结合在张掖、兴隆的经历,认为民主政府执行的鼓励工商发展的政策是十分明智的,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是在创造财富增强经济实力,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是在搞活流通调剂余缺,站在商人的立场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心甘情愿地为国家追逐利润,对各方面都有好处。

  有了工业制造出前后方作战、生活急需的物资,通过商社货栈运往各地满足当地所需,采购回西北需要的原材料,保证了建设所需的资金和物资,也提高了西北工业基地的影响力,国府大后方在采购,藏区的英国人在采购,苏联老毛子也来采购,对西北的依赖越来越大。国府的武器弹药三分之一来自包头、被服装具一半来自张掖、压缩食品、肉食罐头、酒精药品、文具、日用百货基本靠西北供应,他甚至担心过两年举债过日子的国民政府没钱支付。

  自己虽然经商大半辈子,也就是买卖些农牧业初级产品。没想到两年时间过去只能在洋行里见到的物品满大街都是。看来不是中国天生就穷而是没人引领着干起来。咱们不缺资金、不缺资源、不缺人力,缺的是一个想发展、懂管理的政府以及一系列的鼓励政策。

  黄颂英不由得点头称是,咱们浙江办实业的乡绅很多,可都是单打独斗,除了虞洽卿少数人有规模外资产都不大,很少有政府出面把商家的力量联合起来办大工程、大企业,官办的企业也有可没有一家盈利的,经不起洋货的冲击和官府的刁难。发展艰难。

  我在丽水时上千的业主数万的工人求生无路,也得不到有效地组织,解决厂址、原料、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伍厅长虽多方奔走效果甚微。幸亏陈长官去了,迁到金华衢州组合了几十个工厂,责权利明确后很快添置了新设备派来了新工人恢复了生产,没人组织真不行。

  秦邦宪很感兴趣问道听说陈海松在那边也是大开杀戒,蒋先生也很不满意的。

  伍廷飏忙辩护道乱世当用重典,不杀根本震慑不住那些胆大包天的家伙们,江浙读书人多、商人也多。对政府少有服从,我在浙江建设厅几年不是不想做事。没有人响应,在丽水穷困成那样还是谁也不服谁、谁也不吃亏、舍不得拿出一块钱建设他们也需要的电站、道路。

  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