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2章 明日之谋(三)
进攻宋四川的时候,蒙古军进入了吐蕃东北部地区,征服了一些部落。后召请最有影响的宗教首领之一萨斯迦派首领萨班到凉州,议定归附条款:吐蕃各地世俗首领官仍原职;任命萨斯迦首领为达鲁花赤,赐金、银符;各地编出籍册,开列官员姓名、俗众人数和贡赋定额,由朝廷遣官与萨斯迦官员共同征收国赋。
在萨斯迦派的带动下,乌思、藏、纳里诸地归附了蒙古。其他地方仍散布着不少未降服的部落,因此蒙古继续出兵征服。忽必烈南征大理,取道于今四川西部的吐蕃之地,渡过大渡河,直抵金沙江,顺道收服了这一带的许多吐蕃部落。其后,蒙古军不断进兵朵思麻、朵甘思地区,先后把这一带零星部落收归治下。
后来忽必烈颁布藏文诏书,肯定八思巴宗教上师的地位,重申自己皈依佛法。蒙古承认并支持萨迦派在吐蕃的领袖地位并以佛教为国教,而萨迦派则承认蒙古对吐蕃的统治并接受蒙古的管辖。吐蕃的其他教派势力,也相继向蒙古统治者表示忠诚,以取得蒙古朝廷的支持。
元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任用藏族僧俗担当从中央到地方高级官吏。乌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机构之设裁及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皆听命于元廷。
至元元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下诏设立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吐藩地区军政事务。乌思藏、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如此而言,吐蕃已经是蒙元的属地,而今赵昺灭了蒙元,也是要继承其的国家遗产。他若是就此放弃,导致吐蕃自此分裂出去,必将被后人唾骂。可是让他现下派兵收复,那真是有心无力,且拿到手也毫无价值,更会成为国家的包袱。
“陛下,吐蕃地处偏远,物资匮乏,比之琼州还不如。且中原人对那里气候极不适应,劳师远征必会造成极大的伤亡。不若缓缓图之1陆秀夫看皇帝踌躇不语,一时间难以定夺,出言建议道。
“陛下,我朝连年征战,当下又分兵两线作战。攻破大都后也许休养生息,又要防备草原余孽的侵扰,准备远征塞外。若是再用兵吐蕃,国力实在难以支撑多线作战,臣以为陆相所言极是,待平定西北和草原,中原稳固后,再图之1江璆也附议道。
“此议不错,但若吐蕃不平,则西域不同,西北不安啊1赵昺点点头,叹口气道。
他当然清楚面临的困难,第一点就是地理问题——宋朝是在中原的,军队里的兵也都是平原兵,而吐蕃是在高原的。上过青藏高原的朋友肯定知道高原反应是什么感觉,呼吸困难、浑身无力,走几步就得停停,严重一些的还要得水肿。而这也是中原王朝几乎没有在高原用过兵的原因之一。
其次,前去吐蕃的道路艰难,直到现代在科技的加持下,才勉强修通公路,而付出的代价不是古代社会所能承受的。现在从吐蕃想到大都,行程不是以月计,而是要以年来算的。漫长的高原行军就会造成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没有生病的士兵战斗力也是大打折扣。要保证他们的军需粮草也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耗费巨额财富。
再有就是陆秀夫所言,粮就一石粮,嘴却有那么多张嘴,那么用兵方向上肯定是要有个轻重缓急的,北方草原上蒙古人的威胁自不用多说,早在琼州时赵昺就下定了攻灭蒙古的心思,可要将他们剿灭和收服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陛下,西域地区为蒙古�
在萨斯迦派的带动下,乌思、藏、纳里诸地归附了蒙古。其他地方仍散布着不少未降服的部落,因此蒙古继续出兵征服。忽必烈南征大理,取道于今四川西部的吐蕃之地,渡过大渡河,直抵金沙江,顺道收服了这一带的许多吐蕃部落。其后,蒙古军不断进兵朵思麻、朵甘思地区,先后把这一带零星部落收归治下。
后来忽必烈颁布藏文诏书,肯定八思巴宗教上师的地位,重申自己皈依佛法。蒙古承认并支持萨迦派在吐蕃的领袖地位并以佛教为国教,而萨迦派则承认蒙古对吐蕃的统治并接受蒙古的管辖。吐蕃的其他教派势力,也相继向蒙古统治者表示忠诚,以取得蒙古朝廷的支持。
元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任用藏族僧俗担当从中央到地方高级官吏。乌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机构之设裁及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皆听命于元廷。
至元元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下诏设立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吐藩地区军政事务。乌思藏、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如此而言,吐蕃已经是蒙元的属地,而今赵昺灭了蒙元,也是要继承其的国家遗产。他若是就此放弃,导致吐蕃自此分裂出去,必将被后人唾骂。可是让他现下派兵收复,那真是有心无力,且拿到手也毫无价值,更会成为国家的包袱。
“陛下,吐蕃地处偏远,物资匮乏,比之琼州还不如。且中原人对那里气候极不适应,劳师远征必会造成极大的伤亡。不若缓缓图之1陆秀夫看皇帝踌躇不语,一时间难以定夺,出言建议道。
“陛下,我朝连年征战,当下又分兵两线作战。攻破大都后也许休养生息,又要防备草原余孽的侵扰,准备远征塞外。若是再用兵吐蕃,国力实在难以支撑多线作战,臣以为陆相所言极是,待平定西北和草原,中原稳固后,再图之1江璆也附议道。
“此议不错,但若吐蕃不平,则西域不同,西北不安啊1赵昺点点头,叹口气道。
他当然清楚面临的困难,第一点就是地理问题——宋朝是在中原的,军队里的兵也都是平原兵,而吐蕃是在高原的。上过青藏高原的朋友肯定知道高原反应是什么感觉,呼吸困难、浑身无力,走几步就得停停,严重一些的还要得水肿。而这也是中原王朝几乎没有在高原用过兵的原因之一。
其次,前去吐蕃的道路艰难,直到现代在科技的加持下,才勉强修通公路,而付出的代价不是古代社会所能承受的。现在从吐蕃想到大都,行程不是以月计,而是要以年来算的。漫长的高原行军就会造成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没有生病的士兵战斗力也是大打折扣。要保证他们的军需粮草也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耗费巨额财富。
再有就是陆秀夫所言,粮就一石粮,嘴却有那么多张嘴,那么用兵方向上肯定是要有个轻重缓急的,北方草原上蒙古人的威胁自不用多说,早在琼州时赵昺就下定了攻灭蒙古的心思,可要将他们剿灭和收服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陛下,西域地区为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