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其实徐冬在第一次被大理寺问话时,差点儿便告诉大理寺,祝照并非是他妻子白日带走的,而是于后半夜,他妻子坐着马车连夜赶回琅西时,被人半途拦下,将晕了的祝照丢给她的。

  徐冬一介武人,头脑简单,徐柳氏却有些弯绕肠子,知晓如若他们这般回答,那势必会被大理寺纠缠上。若问及送祝照的人是谁?可看清了样貌?为何当时没留住对方?事后有无调查过对方?光是这些,徐柳氏便应付不来了。

  徐柳氏当时道:“夫君想想,姐夫是秘书监,知晓许多宫内要闻,指不定是得罪了什么权贵才被灭了满门,如若我们再卷入其中,于夫君官途无益,说不定徐家也要遇上麻烦了。”

  紫门军,不过是京都几大城门之一的守门军人,徐冬才升了小队组长,甚至连京都的官门也未摸到,何故卷入朝堂纷争之中。

  于是徐冬便顺着徐柳氏的意,不论大理寺问了几遍,他都说那日只是妻子来京看望他,顺便拜访祝府,因为见祝照长得可爱,又与他家的两个孩子玩儿得好,便得了祝盛的允许,带回琅西住个把月,清明之前送回。

  谁知道他们带走祝照之后,祝家便出事儿了。

  后来大理寺又缠了徐家一年,关于祝家一案一无所获,干脆便将案子压底尘封,未说不解,却也不再派人刻意调查了。

  十年的时间,足以叫人忘记二月底的那晚,京都秘书监府中的一把火,不过后来时常有人说,那一年是多事之秋,因为同年除了秘书监祝家被烧之外,明天子也驾崩了,明天子只有一子,年幼得很,登基时才四岁,诸多亲王王爷也算明争暗斗,争夺政权。

  祝照如今跟着姨娘一起入京,也是去见一个王爷的。

  只是这位王爷,与其他王爷都不相同,明天子有四个兄弟皆在,其余三个都被封了亲王,唯有这一位不是亲王,甚至因为十年前一事与明年子产生间隙,从此以后,成了诸多王爷之中最不受重视的一位。

  要权没有,要钱也不多,府里人少,平日里大多都是闲逛,消遣。

  他是文王,明云见。

  半个月前,圣旨忽降琅西徐府时,徐柳氏跪在府门外,满面都是惊讶疑惑,等到传旨太监收了圣旨了,她还没反应过来,直直地跪着,不知起身。

  传旨太监见徐柳氏还跪着,嗤地一声笑道:“徐夫人,快快接旨起身吧。”

  徐柳氏讷讷地接过圣旨,将那卷黄绸紧紧握着,不可置信地问:“公公这可是真的?圣旨真的要赐婚?将我姐姐的女儿,那个……那个祝照,赐给文王?!”

  “咱家都站在你跟前了,这圣旨还能有假不成?”传旨太监传过许多圣旨,还从未见过如此小门小户的人家能嫁到京都给王爷的,太监道:“徐夫人可得记着这上头婚娶时间,近日便收拾着入京吧,文王殿下如今虽已二十有六,可府中没有妾室,祝家小姐入府可是正儿八经的文王妃,切莫怠慢了。”

  太监会这般说,正是因为他在落轿之前,眼见过徐柳氏使唤祝照出门采买,叮嘱一堆,而她自家的女儿坐在院内对镜梳妆,摆弄着珠花。

  传旨太监放下圣旨后等了片刻也不见徐柳氏高兴,更不见她拿出点儿诚意来,干脆挥了袖子离开。

  后来祝照将徐柳氏要买的东西都买回来了,隔了几日才听徐柳氏说,要带她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