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我只是担心这个
依然与我大唐有差距,在一些物产方面,差距也很大。因为物产的差距,有而导致技术上进一步拉大差距,就比如铁的冶炼。吐蕃人铁的冶炼技术远不如我大唐,他们国内铁矿的产量根本没办法与我大唐相比。要是我所料不差,吐蕃人在制作武器和弓箭上,并没有足够的铁,他们想得到更多的铁,就通过交换,从我大唐获得。要是我大唐严格控制与吐蕃人的贸易,不让铁器,刀剑、弓箭等武器及其他军事物资流于吐蕃境内,这个,青海镇军完全可以做到。”

  刘审礼微微地点点头,“这一点的不错,与吐蕃人的茶马互市,应该取消了!”

  “还要防止后续的技术继续留入吐蕃境内,已经被吐蕃人得到,但还没来得及利用的技术,应该想办法消除。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军事上击败吐蕃人。”李晨话音提高了一些,看着刘审礼道:“刘尚书,其实我觉得,如今的大唐军队,在战力上还是高过吐蕃人,即使吐蕃兵力占优也是这样。只要我大唐军队上下齐心,不相互倾扎,定不会败于吐蕃人之手。”

  李晨这话似乎意有所指,刘审礼也马上想到了自己与刘仁轨之间的一些矛盾,不过他还是装出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问李晨:“李公子意指什么?”

  “大非川兵败,正是败于薛仁贵和郭待封的不睦,如果他们齐心,行动一致,那就不会有大非川兵败的事发生!”其实李晨还想,历史上的青海之战惨败,如果不是李敬玄无能,刘审礼部遭到吐蕃人优势兵力的围攻时候,能及时救援,不定胜利就属于大唐军队。

  历史记载中这两次败于吐蕃人的战争,都是因为主帅与其他大将没有齐心之故,如果上下一心,战争的结局很可能完全不一样。

  到这里,李晨有些不知道该怎么了。因为青海之战还没发生,而且历史上的青海之战当事人很多在面前,包括悲剧人物刘审礼。原本李晨在青海之战上有很多的论点可以发表,甚至指出一些关键性的东西。但事情还没发生,这些论点都没办法出来。

  原本想的话,却不出口,憋在心里,李晨觉得很难受。

  在青海的战事上,李晨最终没再什么,这让刘审礼有点遗憾。他并不认为李晨没什么东西好,他倒是觉得,对即将发生的青海之战,李晨还有很多观点想,但因为顾忌什么,或者担心什么,不敢或者不愿意出来。

  因为刘审礼与刘轨仁之间也有明争暗斗,所以他没有当着诸将的面再问李晨,准备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与李晨敞开心怀,好生聊一下。

  他相信能从李晨的嘴里听到一些不同寻常的论断,就如今天晚上一样。

  出了刘审礼的大帐后,李晨跟着黑齿常之回去。

  “李公子,某刚才真为你担心,”黑齿常之是个直性子的人,离开刘审礼的大帐后,也直接了自己的想法,“你竟然当着刘尚书的面,这些话,指责先皇与当今皇帝在待吐蕃之策上的失误。你不怕因此而留下后患,落人口实吗?”

  黑齿常之对李晨的感觉,差不多可以用一见如故来形容,李晨是个直爽之人,至少黑齿常之这么认为,而他喜欢与这样的人相交,因此这样“贴心”的话,也就了出来,而且觉得理所当然。

  “大非川兵败过去了好多年,如今我大唐又要和吐蕃交战,议论一下对吐蕃政策的成功与失误,应该没什么关系吧?”与黑齿常之一道策马缓行的李晨,呵呵笑着对黑齿常之道:“不定,一些逆耳之言,能挽救许多将士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