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定论
��然也要跟随去探望,毕竟绵珠是客人,又是被这家里人踩伤的,做长辈的不好去道歉,做小辈的代为道歉也是常事。徐大太太点头让他们都出去了,这才转向陈珍兰:“贵府这位十二表少爷真是生的好,教养也好,说来没听说他定亲的消息。”
大抵上了年纪的老妇人瞧见个出色的男子总要打听定亲了没,也好为自己家里的女孩们谋划一番。陈珍兰自然晓得徐大太太这问话的意思,笑着道:“原本太妃瞧中了一家女儿,想去求陛下一道旨意,可谁知算命的说这孩子不宜早娶,总要再等些年议亲。”
陈太妃瞧中的姑娘还要去求今上下旨,只怕是皇家女儿,这么一说徐大太太就明白了,陈太妃既然看重这位侄孙,以后他的婚事自然也是太妃做主,别人说不得话,笑着道:“难怪九舅老爷要他出来游历,原来也有这个主意。”
丫鬟掀起帘子,徐琴走了进来,她和陈珍兰也是熟识的,也无需多说也就坐下说话。徐大太太是长辈,自然是她先开口:“五姨远道而来,我们聚在一起也是难得的,算起来八奶奶的孝期,到明年八月也就满了。曼娘那时也是及笄之年,你大姐姐你是知道的,这些年油盐酱醋绊的也头疼。想早些娶媳妇回去照管着,虽说这事夫家娘家做主也成,可舅家也要商量着,不然这亲戚就疏远了。”
按说曼娘有舅舅,外祖也在,这事寻舅舅商量就是。但徐大太太晓得,陈阁老的家,陈珍兰不说全当,也能当一大半。和子孙繁多的徐首辅不一样,陈阁老子女上有些艰难,年过三十才生了陈珍兰,过得两年又生下八奶奶。此后陈夫人又没了动静,陈阁老四十岁那年为生子纳了一妾,可那妾也没有生下什么。
足足到陈阁老五十岁那年,陈夫人才老蚌生珠得了个儿子,那时陈珍兰已经十七,见弟弟年幼,父母皆已年老,若姐妹们都出嫁了,弟弟谁来照管?放心不下家里的事,又在家待了五年才出嫁,那时八奶奶都嫁到徐家生下曼娘了。由此陈珍兰虽出嫁,但陈阁老还是倚重这个女儿,大事总要和她商量。
对曼娘的婚事嫁期,陈珍兰晓得徐家都已定了,笑了笑道:“此事亲家太太要问侄女,侄女也只有乐见其成的,不过曼娘毕竟年纪不大,又失了母亲,贵府虽则长辈们极多,亲家太太也是疼爱孙女的,但有些细微事难免照料不到。侄女有个不情之请,不晓得亲家太太能否答应侄女?”
徐大太太笑了:“你我两家虽则异姓,却是至亲,你说的定是为曼娘好的事,但说无妨。”陈珍兰笑了:“侄女不过是想着,既然大姑奶奶也是长居京城的,索性就带了曼娘和难哥儿往京城去,曼娘待嫁,我家那几个孩子这些年渐渐长大,我倒觉得没有孩子牙牙学语有些寂寞,想照顾下难哥儿。”
这话一说出来,徐大太太就晓得,陈家定不愿意把难哥儿过继出去,不过想想也是,难哥儿不过继,就是陈阁老的外孙,九奶奶只是个知县的女儿,家世哪能比得上陈家。况且徐大太太心里也不想难哥儿过继,现在陈家主动把这难题接过,心里早早应了,嘴里还道:“五姨果然心疼他们两个,只是曼娘四伯五伯都还住在京城,纵要在京城待嫁,哪能让曼娘住到五姨家去?”徐四爷五爷都是二老爷的儿子,一个在户部任主事,另一个还是监生在读书。
只要徐大太太答应就好,陈珍兰笑的更真心:“这有什么,曼娘平日就住在徐四爷那边,我想她了,让她过去我那边住几日,别人又会说什么?”徐大太太心里明白,这住几日只怕是成月住过去了,这才笑着应了。
这边的大事商量定了,那边的少年男女们也说笑的很开心�
大抵上了年纪的老妇人瞧见个出色的男子总要打听定亲了没,也好为自己家里的女孩们谋划一番。陈珍兰自然晓得徐大太太这问话的意思,笑着道:“原本太妃瞧中了一家女儿,想去求陛下一道旨意,可谁知算命的说这孩子不宜早娶,总要再等些年议亲。”
陈太妃瞧中的姑娘还要去求今上下旨,只怕是皇家女儿,这么一说徐大太太就明白了,陈太妃既然看重这位侄孙,以后他的婚事自然也是太妃做主,别人说不得话,笑着道:“难怪九舅老爷要他出来游历,原来也有这个主意。”
丫鬟掀起帘子,徐琴走了进来,她和陈珍兰也是熟识的,也无需多说也就坐下说话。徐大太太是长辈,自然是她先开口:“五姨远道而来,我们聚在一起也是难得的,算起来八奶奶的孝期,到明年八月也就满了。曼娘那时也是及笄之年,你大姐姐你是知道的,这些年油盐酱醋绊的也头疼。想早些娶媳妇回去照管着,虽说这事夫家娘家做主也成,可舅家也要商量着,不然这亲戚就疏远了。”
按说曼娘有舅舅,外祖也在,这事寻舅舅商量就是。但徐大太太晓得,陈阁老的家,陈珍兰不说全当,也能当一大半。和子孙繁多的徐首辅不一样,陈阁老子女上有些艰难,年过三十才生了陈珍兰,过得两年又生下八奶奶。此后陈夫人又没了动静,陈阁老四十岁那年为生子纳了一妾,可那妾也没有生下什么。
足足到陈阁老五十岁那年,陈夫人才老蚌生珠得了个儿子,那时陈珍兰已经十七,见弟弟年幼,父母皆已年老,若姐妹们都出嫁了,弟弟谁来照管?放心不下家里的事,又在家待了五年才出嫁,那时八奶奶都嫁到徐家生下曼娘了。由此陈珍兰虽出嫁,但陈阁老还是倚重这个女儿,大事总要和她商量。
对曼娘的婚事嫁期,陈珍兰晓得徐家都已定了,笑了笑道:“此事亲家太太要问侄女,侄女也只有乐见其成的,不过曼娘毕竟年纪不大,又失了母亲,贵府虽则长辈们极多,亲家太太也是疼爱孙女的,但有些细微事难免照料不到。侄女有个不情之请,不晓得亲家太太能否答应侄女?”
徐大太太笑了:“你我两家虽则异姓,却是至亲,你说的定是为曼娘好的事,但说无妨。”陈珍兰笑了:“侄女不过是想着,既然大姑奶奶也是长居京城的,索性就带了曼娘和难哥儿往京城去,曼娘待嫁,我家那几个孩子这些年渐渐长大,我倒觉得没有孩子牙牙学语有些寂寞,想照顾下难哥儿。”
这话一说出来,徐大太太就晓得,陈家定不愿意把难哥儿过继出去,不过想想也是,难哥儿不过继,就是陈阁老的外孙,九奶奶只是个知县的女儿,家世哪能比得上陈家。况且徐大太太心里也不想难哥儿过继,现在陈家主动把这难题接过,心里早早应了,嘴里还道:“五姨果然心疼他们两个,只是曼娘四伯五伯都还住在京城,纵要在京城待嫁,哪能让曼娘住到五姨家去?”徐四爷五爷都是二老爷的儿子,一个在户部任主事,另一个还是监生在读书。
只要徐大太太答应就好,陈珍兰笑的更真心:“这有什么,曼娘平日就住在徐四爷那边,我想她了,让她过去我那边住几日,别人又会说什么?”徐大太太心里明白,这住几日只怕是成月住过去了,这才笑着应了。
这边的大事商量定了,那边的少年男女们也说笑的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