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姨母
一笑:“都三年了,若我再不长大,岂不辜负了吃下去的那些饭菜?”
少女清脆的声音里微微带上一点鼻音,显得格外娇嗲,徐大太太笑出声:“小十三这张嘴,越来越像你三婶婶了。还辜负了吃下去的那些饭菜,亏你想的出来。”陈珍兰笑着把曼娘拉到自己身边坐下,对徐大太太道:“曼娘这样,倒有些像她舅舅,外甥像舅,这话是果然没错的。”
在座众人自然都点头,又说几句家常,徐大太太就吩咐八小姐她们陪陈珍兰的两个女儿去园里逛逛,话音刚落,柳嫂就笑着走进来:“太太,姨奶奶带来的三位表少爷说要进来给太太磕头呢。”
陈珍兰生的两儿两女,怎么这会儿又多出来一个?陈珍兰已经笑了:“另一个是我五叔家的孙儿,亲家太太在京里时见过他的。”徐大太太了然点头:“原来是九舅老爷的孙子,记得他素来很得太皇太妃的疼爱,做齐王世子伴读,怎的会随你们一道回来?”
齐王是仁宗皇帝的幼子,今上皇叔。生母是仁宗昭仪,先帝尊封为贤太妃,今上更尊为贤德太皇太妃,外人只知这位太皇太妃是陈珍兰父亲陈阁老的妹妹,却少有人知道这位陈太妃原本只是陈家丫鬟。那年发大水,爹娘死在大水里面,太妃就卖身进陈家做丫鬟得来银钱葬了爹娘。
过得一年,仁宗皇帝因上年发大水而特地来此地巡行,当时有人看陈家不顺眼,竭力在仁宗面前称赞陈家女儿相貌出众人品端庄,这样的人若在民间随便嫁了岂不可惜?仁宗皇帝虽对女色不大在意,但听到陈家女儿从小熟读诗书,胸中有大丘壑也未免动了念,下诏招陈家女儿入宫。
仁宗当时已年近六旬,陈家适龄的女儿不过十五六岁,怎舍得就此送进宫去伴驾?但也知道这事是有人在背后作梗,若真的抗旨,就算皇帝不追究,也挡不住小人在背后再次作梗。
一家子正在愁眉苦脸时候,还是陈太妃越众出来,称愿意代主人进宫,唯一的条件就是陈家视自己的弟弟为子,让他读书长大。陈阁老的父亲仔细看看这位太妃,见她生的也好一个模样,再细一问,原本就识得字,进陈家这一年多来伴着主人更多读了几本书。况且圣旨之上只写了要陈家女儿进宫,可没有说是哪位女儿,更没有说是义女亲女。送她进宫也不算欺君。
自然满口答应,当场收这位太妃为义女,序了排行,在姐妹们排行为八,让全家上下都来认过,从此就没了那个丫鬟而只有一位陈八小姐。
到得圣旨上说的那日,陈家把这位八小姐装扮好了,又备了厚厚一份嫁妆送到仁宗行宫。仁宗不过偶然兴起,见陈家送来这个果然相貌出众,再问几句诗也能答上来,也就宠幸一度封做美人带回宫去。
陈家这边放下心,那头就把太妃的弟弟接进家来,依旧序齿排行,称做九爷。过的三年传来喜讯,陈美人生下一个儿子,仁宗年将六旬而得儿子心里也是欢喜的,将美人进为婕妤,传旨封赏陈婕妤家人。
陈家上下得到消息当然也很高兴,陈阁老的爹是忠厚人,问的九爷本姓也是陈,索性把陈九爷的亲生爹娘当做支系写进陈家族谱,又写明他们本是九爷本生父母,九爷本是过继过来的。这样等陈九爷异日得了功名,也能诰封亲生父母。
陈阁老的爹做事漂亮,陈婕妤知道后也心中深感,转眼仁宗皇帝宾了天,儿子封王后陈太妃就出宫和儿子居住,弟弟也接来京中,说起陈家许多好处,两边也真当族中一般来往,外人不知道的也只当陈太妃和陈阁老是亲兄妹,并不晓得其中弯曲。
少女清脆的声音里微微带上一点鼻音,显得格外娇嗲,徐大太太笑出声:“小十三这张嘴,越来越像你三婶婶了。还辜负了吃下去的那些饭菜,亏你想的出来。”陈珍兰笑着把曼娘拉到自己身边坐下,对徐大太太道:“曼娘这样,倒有些像她舅舅,外甥像舅,这话是果然没错的。”
在座众人自然都点头,又说几句家常,徐大太太就吩咐八小姐她们陪陈珍兰的两个女儿去园里逛逛,话音刚落,柳嫂就笑着走进来:“太太,姨奶奶带来的三位表少爷说要进来给太太磕头呢。”
陈珍兰生的两儿两女,怎么这会儿又多出来一个?陈珍兰已经笑了:“另一个是我五叔家的孙儿,亲家太太在京里时见过他的。”徐大太太了然点头:“原来是九舅老爷的孙子,记得他素来很得太皇太妃的疼爱,做齐王世子伴读,怎的会随你们一道回来?”
齐王是仁宗皇帝的幼子,今上皇叔。生母是仁宗昭仪,先帝尊封为贤太妃,今上更尊为贤德太皇太妃,外人只知这位太皇太妃是陈珍兰父亲陈阁老的妹妹,却少有人知道这位陈太妃原本只是陈家丫鬟。那年发大水,爹娘死在大水里面,太妃就卖身进陈家做丫鬟得来银钱葬了爹娘。
过得一年,仁宗皇帝因上年发大水而特地来此地巡行,当时有人看陈家不顺眼,竭力在仁宗面前称赞陈家女儿相貌出众人品端庄,这样的人若在民间随便嫁了岂不可惜?仁宗皇帝虽对女色不大在意,但听到陈家女儿从小熟读诗书,胸中有大丘壑也未免动了念,下诏招陈家女儿入宫。
仁宗当时已年近六旬,陈家适龄的女儿不过十五六岁,怎舍得就此送进宫去伴驾?但也知道这事是有人在背后作梗,若真的抗旨,就算皇帝不追究,也挡不住小人在背后再次作梗。
一家子正在愁眉苦脸时候,还是陈太妃越众出来,称愿意代主人进宫,唯一的条件就是陈家视自己的弟弟为子,让他读书长大。陈阁老的父亲仔细看看这位太妃,见她生的也好一个模样,再细一问,原本就识得字,进陈家这一年多来伴着主人更多读了几本书。况且圣旨之上只写了要陈家女儿进宫,可没有说是哪位女儿,更没有说是义女亲女。送她进宫也不算欺君。
自然满口答应,当场收这位太妃为义女,序了排行,在姐妹们排行为八,让全家上下都来认过,从此就没了那个丫鬟而只有一位陈八小姐。
到得圣旨上说的那日,陈家把这位八小姐装扮好了,又备了厚厚一份嫁妆送到仁宗行宫。仁宗不过偶然兴起,见陈家送来这个果然相貌出众,再问几句诗也能答上来,也就宠幸一度封做美人带回宫去。
陈家这边放下心,那头就把太妃的弟弟接进家来,依旧序齿排行,称做九爷。过的三年传来喜讯,陈美人生下一个儿子,仁宗年将六旬而得儿子心里也是欢喜的,将美人进为婕妤,传旨封赏陈婕妤家人。
陈家上下得到消息当然也很高兴,陈阁老的爹是忠厚人,问的九爷本姓也是陈,索性把陈九爷的亲生爹娘当做支系写进陈家族谱,又写明他们本是九爷本生父母,九爷本是过继过来的。这样等陈九爷异日得了功名,也能诰封亲生父母。
陈阁老的爹做事漂亮,陈婕妤知道后也心中深感,转眼仁宗皇帝宾了天,儿子封王后陈太妃就出宫和儿子居住,弟弟也接来京中,说起陈家许多好处,两边也真当族中一般来往,外人不知道的也只当陈太妃和陈阁老是亲兄妹,并不晓得其中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