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朱门锦绣
��早上起来一看,这样秋高气爽天,临时又改了主意,要赶早出门,紧忙了一通,这会儿老祖宗已经出门了。”
李丹若停住步子笑问道:“说了什么时候回来没有?”
“只怕早不了,大相国寺今天开讲经会,老祖宗喜欢听这个,说不定又要寺里用了素斋再回来了。”璎珞笑答道,李丹若也跟着笑起来:“我忘了这个了,可不是,今天十五,老祖宗这么赶早出门,必是怕去晚了听漏了一句半句!”
“我想着也是这样!”璎珞也跟着打趣了一句:“不敢多四娘子这里耽搁,老祖宗做寿那天赏人用络子还没打完呢,这络子得静着心才能打得好,临到头上心一急,就赶不出来了!”
“这倒是,慢工才能出细活,豆绿也会打络子,今天我这里也没什么用得着她事,让她跟你去沾一沾老祖宗福寿去。”李丹若笑道。
“求之不得!正想开口呢,四娘子能体贴我们了,豆绿打络子可是咱们府上头一份,又又好!有她帮一天,这络子今天就能齐全了!”璎珞忙不迭谢了,和豆绿曲膝辞了李丹若,说笑着往前院去了。
下个月十九是李丹若祖母、宁氏郡夫人七十整寿,李家祖上,其实也就能上溯到宁老夫人公公,原是个厨子,主人家起兵造反,年青李厨子背锅扛勺一路跟着,结果主家做了皇帝,他就成了开国功臣,李厨子成亲晚,子嗣上又艰难,五十多岁才得了李景生这个独养儿子,谁知道李景生自小聪慧敏捷,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四十多岁就做到了枢密院副使,正要再往上升时,竟得病死了,那时今上刚即位没几年,很是痛心,竟缀朝五日,赠了太子少师,三嫡一庶四个儿子中,恩荫了三个,只有小儿子,也就是李丹若父亲、李四老爷李玉安,前一年已经中了进士,不必恩荫了。
李四老爷是宁老夫人幺儿子,也是四个儿子中聪慧一个,自小就是李景生夫妻心尖子,照李景生话说,四子一女中,就小四随他,日后必有大出息,果然,李玉安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不到二十岁就中了举,父亲死时夺了情,连着几年考绩卓异,一路升飞,二十五六岁就做到了四品,正当前程似锦时,辖内洪水暴涨,李玉安堤上指挥,被一个大浪头打进河里,连尸首都没寻到。
当时李玉安之妻杨氏带着女儿随任上,得了噩耗,惊痛之下,人一下子死过去大半,满府下人仓惶而乱无头绪,李丹若那年只有五岁,惊吓恐惧又失于照顾,大病一场后,连性子都变了,杨氏缓过气时,见女儿痴呆呆仿佛连话也听不懂了,又是一翻痛悔交加,这些年,虽说李丹若好好儿长大了,生婉丽灵动,又是少有聪慧懂事,可杨氏心里这股子愧疚跟生了根一样,对女儿疼不知道怎么疼才好,女儿说什么就是什么,就连四房要过继这样大事,女儿说不要小,等她出嫁前挑个长大成人回来承祧,杨氏也是一口答应,宁老夫人细细思量了两天,觉得很有几分道理,也就答应了,这些年,因为要占这一桩好处,李家那些远房亲戚要巴接,就是杨氏了。
五月里行了及笄礼,李丹若亲事和过继事就提到了眼前,杨氏全部心思都女儿亲事上头,至于过继不过继,过继谁,她就没功夫多想了,宁老夫人操心着宝贝孙女李丹若亲事,四房过继是大事,偶尔空了,还要留心留心三姑娘李金蕊亲事,三姑娘比四姑娘还大了几个月呢,这么一忙,连喜欢听大相国寺讲经会都错过了好几回。
这亲事,宁老夫人和杨氏各有挑处,中间夹着李丹若又是个自小有主意,虽说京城门第年纪相当少年多得是,可能齐齐入到三个人眼中,还真是难寻,年中明远侯家六少爷上门提亲,从门第、家风�
李丹若停住步子笑问道:“说了什么时候回来没有?”
“只怕早不了,大相国寺今天开讲经会,老祖宗喜欢听这个,说不定又要寺里用了素斋再回来了。”璎珞笑答道,李丹若也跟着笑起来:“我忘了这个了,可不是,今天十五,老祖宗这么赶早出门,必是怕去晚了听漏了一句半句!”
“我想着也是这样!”璎珞也跟着打趣了一句:“不敢多四娘子这里耽搁,老祖宗做寿那天赏人用络子还没打完呢,这络子得静着心才能打得好,临到头上心一急,就赶不出来了!”
“这倒是,慢工才能出细活,豆绿也会打络子,今天我这里也没什么用得着她事,让她跟你去沾一沾老祖宗福寿去。”李丹若笑道。
“求之不得!正想开口呢,四娘子能体贴我们了,豆绿打络子可是咱们府上头一份,又又好!有她帮一天,这络子今天就能齐全了!”璎珞忙不迭谢了,和豆绿曲膝辞了李丹若,说笑着往前院去了。
下个月十九是李丹若祖母、宁氏郡夫人七十整寿,李家祖上,其实也就能上溯到宁老夫人公公,原是个厨子,主人家起兵造反,年青李厨子背锅扛勺一路跟着,结果主家做了皇帝,他就成了开国功臣,李厨子成亲晚,子嗣上又艰难,五十多岁才得了李景生这个独养儿子,谁知道李景生自小聪慧敏捷,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四十多岁就做到了枢密院副使,正要再往上升时,竟得病死了,那时今上刚即位没几年,很是痛心,竟缀朝五日,赠了太子少师,三嫡一庶四个儿子中,恩荫了三个,只有小儿子,也就是李丹若父亲、李四老爷李玉安,前一年已经中了进士,不必恩荫了。
李四老爷是宁老夫人幺儿子,也是四个儿子中聪慧一个,自小就是李景生夫妻心尖子,照李景生话说,四子一女中,就小四随他,日后必有大出息,果然,李玉安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不到二十岁就中了举,父亲死时夺了情,连着几年考绩卓异,一路升飞,二十五六岁就做到了四品,正当前程似锦时,辖内洪水暴涨,李玉安堤上指挥,被一个大浪头打进河里,连尸首都没寻到。
当时李玉安之妻杨氏带着女儿随任上,得了噩耗,惊痛之下,人一下子死过去大半,满府下人仓惶而乱无头绪,李丹若那年只有五岁,惊吓恐惧又失于照顾,大病一场后,连性子都变了,杨氏缓过气时,见女儿痴呆呆仿佛连话也听不懂了,又是一翻痛悔交加,这些年,虽说李丹若好好儿长大了,生婉丽灵动,又是少有聪慧懂事,可杨氏心里这股子愧疚跟生了根一样,对女儿疼不知道怎么疼才好,女儿说什么就是什么,就连四房要过继这样大事,女儿说不要小,等她出嫁前挑个长大成人回来承祧,杨氏也是一口答应,宁老夫人细细思量了两天,觉得很有几分道理,也就答应了,这些年,因为要占这一桩好处,李家那些远房亲戚要巴接,就是杨氏了。
五月里行了及笄礼,李丹若亲事和过继事就提到了眼前,杨氏全部心思都女儿亲事上头,至于过继不过继,过继谁,她就没功夫多想了,宁老夫人操心着宝贝孙女李丹若亲事,四房过继是大事,偶尔空了,还要留心留心三姑娘李金蕊亲事,三姑娘比四姑娘还大了几个月呢,这么一忙,连喜欢听大相国寺讲经会都错过了好几回。
这亲事,宁老夫人和杨氏各有挑处,中间夹着李丹若又是个自小有主意,虽说京城门第年纪相当少年多得是,可能齐齐入到三个人眼中,还真是难寻,年中明远侯家六少爷上门提亲,从门第、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