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现实打败的悲剧
��操是在刘备身上吃了大亏的,对这些汉室宗亲,曹操是打心底有着一丝丝戒备的。
曹操时代,刘晔唯一一次有过有记录地参与重大军事行动,是在建安二十年征讨张鲁。
攻打汉中之时,山峻难登,军食颇乏。
曹操说:"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
吾军少食,不如速还。
"便自引归。
刘晔苦劝曹操进兵,曹操听了,遂攻下汉中。
曹操拿下汉中后,刘备也是刚刚拿下蜀中不久,汉中被曹操拿下来的消息传到蜀中,蜀中震怖,刘备废了很大的劲才稳下蜀中,史料记载: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刘晔一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计谋出场了,他引经据典,陈述利害,其言: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
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今不取,必为后忧。
(不做翻译,这话白话的厉害,应该很容易理解。
)曹操没有听,后蜀中降人告知曹操蜀中的极度不稳定,曹操问刘晔,现在打刘备还来得及吗。
刘晔说,蜀中定然已经被刘备所安抚了,现在打已经来不及了。
在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第二次,吕蒙袭荆州,关羽身死,吴蜀联盟破裂,刘晔就在其他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预言了刘备会伐吴。
孙权被打急了后,向曹丕求援。
刘晔又提出了先联蜀伐吴、再灭蜀的战略规划。
如果曹丕听了会如何?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但若假设一下,最浅显的便是天下一统的进程会不会加快呢?
曹丕没有听,执意认为孙权这个野儿子,封其为吴王。
并且在刘晔力劝的情况下,执意要给孙权一个吴王。
哪怕是后世来看,也是极为的不可思议了。
身为汉室宗亲,帮助汉贼曹操、篡汉者曹丕谋夺自家刘姓天下。
刘晔后悔过吗?
恐怕是没有的。
若论后悔,或许也只是在临终前,后悔当年没有力劝曹操、曹丕灭蜀灭吴吧。
(写到这里,本来想要把刘晔剩下来的故事在小说里写出来。
但思考一下,还是写完吧。
小说里会给他另外一个结局。
另,这一章写于凤凰古城沱江畔,蚊虫极多,拍死不下五只大蛾�
曹操时代,刘晔唯一一次有过有记录地参与重大军事行动,是在建安二十年征讨张鲁。
攻打汉中之时,山峻难登,军食颇乏。
曹操说:"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
吾军少食,不如速还。
"便自引归。
刘晔苦劝曹操进兵,曹操听了,遂攻下汉中。
曹操拿下汉中后,刘备也是刚刚拿下蜀中不久,汉中被曹操拿下来的消息传到蜀中,蜀中震怖,刘备废了很大的劲才稳下蜀中,史料记载: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刘晔一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计谋出场了,他引经据典,陈述利害,其言: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
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
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
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
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今不取,必为后忧。
(不做翻译,这话白话的厉害,应该很容易理解。
)曹操没有听,后蜀中降人告知曹操蜀中的极度不稳定,曹操问刘晔,现在打刘备还来得及吗。
刘晔说,蜀中定然已经被刘备所安抚了,现在打已经来不及了。
在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第二次,吕蒙袭荆州,关羽身死,吴蜀联盟破裂,刘晔就在其他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预言了刘备会伐吴。
孙权被打急了后,向曹丕求援。
刘晔又提出了先联蜀伐吴、再灭蜀的战略规划。
如果曹丕听了会如何?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但若假设一下,最浅显的便是天下一统的进程会不会加快呢?
曹丕没有听,执意认为孙权这个野儿子,封其为吴王。
并且在刘晔力劝的情况下,执意要给孙权一个吴王。
哪怕是后世来看,也是极为的不可思议了。
身为汉室宗亲,帮助汉贼曹操、篡汉者曹丕谋夺自家刘姓天下。
刘晔后悔过吗?
恐怕是没有的。
若论后悔,或许也只是在临终前,后悔当年没有力劝曹操、曹丕灭蜀灭吴吧。
(写到这里,本来想要把刘晔剩下来的故事在小说里写出来。
但思考一下,还是写完吧。
小说里会给他另外一个结局。
另,这一章写于凤凰古城沱江畔,蚊虫极多,拍死不下五只大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