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八章 白铁无辜铸侫臣
备军事斗争,若时机成熟,不惜撕毁宋金和议,挥师北伐。
徐良认为,以微小的让步,能促成此事,还是很划算的。在这次朝廷争斗中,有一个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秦桧。几大家角力,他在中间充当中间人,互相传递消息,那一头向折彦质压价,这一头又来规劝徐良,最终促成交易。当然,这是徐良默许的。
但事情有了结果之后,秦桧俨然变成了红人。他原本是徐良这一阵营的,因为暗地里提出分权,又得到皇帝和皇后的赏识,这回中间人一当,折彦质也觉得他不错。真个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事情一结束,他很快就得到了奖赏,皇帝下诏,秦桧“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一品大员之列。徐良对此有些不快,他想起堂弟徐九不止一次地提醒他,秦桧此人不能用,但先前都没当回事。现在看来,秦桧此人着实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然而秦桧却是个很会来事的人,在晋升之后,他先是上表谢恩,然后马上来谢徐良。在家中设下宴席,恭请徐良赴会,酒席上,此公深情地回忆了当年清河郡王徐绍对他的栽培和指点,又着实感谢徐良的提携,说得动情处,涕泪横流,倒让徐良觉得自己小家子气了。
这还不算完,很快,秦桧又利用其左右逢源的优势,通过一番『操』作,把徐良刚刚中进士,放了外任的长子徐翰调回中央来,在枢密院谋了一个差遣。这刚刚踏入仕途,不作地方官,就能在中央机构任职,是很不容易的。
然而,这世上本没有天衣无缝的事情。参知政事李若朴就提醒徐良,指秦桧其人暗里藏『奸』,不可深信。又告诉徐良,秦会之暗地里小动作不断,一些立场摇摆不定的大臣跟他来往密切。
徐良听到这些话,遂对秦桧有了戒心,打算找个机会,将此人驱逐出朝廷。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河东全境,几乎都光复,眼下,仍是川陕宣抚处置司代管着河东,徐卫暂摄河东宣抚使职权。这本是权宜之计,因为征战河东,一直是西军在打,虽然收复,但情况非常复杂,又要提防北边金军南下,又要弹压地方,除了徐卫,没人有那个实力担当此任。但现在,河东地界基本太平,几套班子也大致成形,独缺一个统筹全局的机构,那就是河东宣抚司。
徐良打算重设河东宣抚司,让秦桧以参知政事的职衔,外出宣抚河东。都知道,宰执大臣,只要外出宣抚地方,一般没有重回中央的可能,当然,折彦质是个特例。
这一日,朝会散了,文武百官都和往常一样,各回各衙,各理各事,独秦桧忧心忡忡,独自一人步出资政殿,朝中书走去。方才在朝上,徐相奏请重设河东宣抚司,结束徐卫代管,这本是件应当应分的事情,所以没有任何人反对,皇帝已经表态通过。但徐良并没有当朝提出河东宣抚使的人选,联想到近几日来徐良的暧昧态度,秦桧有理由相信,徐六心中河东宣抚使的人选,极有可能是自己。
这不禁让他回想起当年,徐绍让他出朝,作西京留守兼河南知府,修葺皇陵一事。当时徐绍给他许诺,暂时出去避避风头,等皇陵修好,又是大功一件,到时候再回来就是。结果,皇陵倒是修好了,朝廷却没有征召他回中央,又改任其他地方官。熬了许久,才在徐六的动作下,返回朝廷。
这种日子,他实在是不想过了。而且,这段时间以来,他在朝中声望日隆,几方势力面前他都左右逢源,如此大好上进之机会,怎能错过?可是,徐良在朝中的势力,虽然不比从前独揽朝政时的风光,但仍有相当部分朝臣追�
徐良认为,以微小的让步,能促成此事,还是很划算的。在这次朝廷争斗中,有一个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秦桧。几大家角力,他在中间充当中间人,互相传递消息,那一头向折彦质压价,这一头又来规劝徐良,最终促成交易。当然,这是徐良默许的。
但事情有了结果之后,秦桧俨然变成了红人。他原本是徐良这一阵营的,因为暗地里提出分权,又得到皇帝和皇后的赏识,这回中间人一当,折彦质也觉得他不错。真个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事情一结束,他很快就得到了奖赏,皇帝下诏,秦桧“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一品大员之列。徐良对此有些不快,他想起堂弟徐九不止一次地提醒他,秦桧此人不能用,但先前都没当回事。现在看来,秦桧此人着实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然而秦桧却是个很会来事的人,在晋升之后,他先是上表谢恩,然后马上来谢徐良。在家中设下宴席,恭请徐良赴会,酒席上,此公深情地回忆了当年清河郡王徐绍对他的栽培和指点,又着实感谢徐良的提携,说得动情处,涕泪横流,倒让徐良觉得自己小家子气了。
这还不算完,很快,秦桧又利用其左右逢源的优势,通过一番『操』作,把徐良刚刚中进士,放了外任的长子徐翰调回中央来,在枢密院谋了一个差遣。这刚刚踏入仕途,不作地方官,就能在中央机构任职,是很不容易的。
然而,这世上本没有天衣无缝的事情。参知政事李若朴就提醒徐良,指秦桧其人暗里藏『奸』,不可深信。又告诉徐良,秦会之暗地里小动作不断,一些立场摇摆不定的大臣跟他来往密切。
徐良听到这些话,遂对秦桧有了戒心,打算找个机会,将此人驱逐出朝廷。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河东全境,几乎都光复,眼下,仍是川陕宣抚处置司代管着河东,徐卫暂摄河东宣抚使职权。这本是权宜之计,因为征战河东,一直是西军在打,虽然收复,但情况非常复杂,又要提防北边金军南下,又要弹压地方,除了徐卫,没人有那个实力担当此任。但现在,河东地界基本太平,几套班子也大致成形,独缺一个统筹全局的机构,那就是河东宣抚司。
徐良打算重设河东宣抚司,让秦桧以参知政事的职衔,外出宣抚河东。都知道,宰执大臣,只要外出宣抚地方,一般没有重回中央的可能,当然,折彦质是个特例。
这一日,朝会散了,文武百官都和往常一样,各回各衙,各理各事,独秦桧忧心忡忡,独自一人步出资政殿,朝中书走去。方才在朝上,徐相奏请重设河东宣抚司,结束徐卫代管,这本是件应当应分的事情,所以没有任何人反对,皇帝已经表态通过。但徐良并没有当朝提出河东宣抚使的人选,联想到近几日来徐良的暧昧态度,秦桧有理由相信,徐六心中河东宣抚使的人选,极有可能是自己。
这不禁让他回想起当年,徐绍让他出朝,作西京留守兼河南知府,修葺皇陵一事。当时徐绍给他许诺,暂时出去避避风头,等皇陵修好,又是大功一件,到时候再回来就是。结果,皇陵倒是修好了,朝廷却没有征召他回中央,又改任其他地方官。熬了许久,才在徐六的动作下,返回朝廷。
这种日子,他实在是不想过了。而且,这段时间以来,他在朝中声望日隆,几方势力面前他都左右逢源,如此大好上进之机会,怎能错过?可是,徐良在朝中的势力,虽然不比从前独揽朝政时的风光,但仍有相当部分朝臣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