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代价
��11师团发起猛攻,日军所面临的局势一下变得严峻起来。

  尤其是从川沙口、狮子林炮台登陆的日军第11师团,激战至9月10日,伤亡已经超过八千人,战损近四成,主攻罗店、先后与彭善11师、冯圣法58师、黄维67师恶战的步兵第44联队更是基上被打残了。

  如果不是因为背靠着长江,可以得到日海军第3舰队的火力支援,第11师团还真可能被赶进长江喂鱼。

  远在东京的参谋部的官僚们终于有些着急了,赶紧将和知鹰二关于战术革新的建议付诸实施,日的工业底子绝不是当时的国民政府能够比拟的,战争机器全速开启之后效率更是惊人,短短几天功夫,成吨成吨的小航弹就被改装出来并且紧急运往上海。

  与此同时,日军已经完成了对杨树浦海军操场的改建,在浦东也建起了新机场,日海军航空兵再不必受制于吴淞外海的恶劣气象,直属于上海派谴军的航空兵团也有了固定的起降机场,所以日军航空兵的飞行强度一下就上来了。

  从九月中旬起,淞沪战场上空的日机架次骤然增加了十几倍。

  这下惨了,40几个师近四十万人摆在正宽不过四十公里、纵深不过五公里的区域内就已经很拥挤了,现在不仅日军海航、陆航的飞行强度上来了,在将500公斤、250公斤级的重磅航弹改成5公斤、10公斤级的小航弹后,每架次飞机挂载的炸弹数量也大大增加了,炸弹数量激增,轰炸密度自然也就激增,结果可想而知。

  从9月中旬开始,淞沪战场上空的日军飞机就像八月的蚊子,刚飞走一群马上又来一群,那炸弹就跟下雨似的连续不断地从天上落下来,几十万就躲在工事里都不安全,却还要遵循蒋委员长“寸土必争”的训诫一再发起攻击,怎一个惨字了得?

  ##########

  炮火纷飞中,时间进入了9月下旬,淞沪会战打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随着进入淞沪战场的越来越多,伤员越来越多,再加上日军陆航、海航对几条公路、铁路的轰炸,整个第三战区的后勤医疗保障骤然吃紧起来。

  蒋委员长之所以下定决心死保上海,其实也是有着他的考虑的。

  当时中国的海军极其孱弱,总吨位也就六万多吨,中日一旦全面开战,则整个海岸线势必会被日海军全面封锁,那么此时上海作为国民政府唯一能够与外界联通的贸易口岸就显得极其重要了,蒋委员长还指着上海接收西方物资呢。

  当时的国民政府工业底子薄弱得超乎想象,重工业方面还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留下的老底子,没什么长进不说,甚至还退步了,几个兵工厂也就造造枪支、子弹以及手榴弹,而且产能严重不足,生产速度根赶不上消耗的速度。

  其余像迫击炮、山炮什么的,就只能进口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像淞沪会战打到现在这么个消耗法,如果没有外界的物资援助,国民政府根撑不了太久。

  武器弹药的产能虽然不足,好歹还可以补充一部份。

  可在医疗器械、医药制药方面国民政府却是一穷二白,像阿托品、磺胺粉这样的药品根就不必提了,甚至就连一盘小小的纱布都要从西方进口,完全可以想象,当日海军封锁中国海岸线后,上海这个口岸对国民政府来说有多么重要。

  不过西方列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玩意,他们才不管你打得有多艰苦,死了多少人,反正就是一手交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