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校长
��,擦屁股这种小事都得管。

  课程由半天改为一天,除了有特殊家庭情况的,他都坚持收学费。

  他又不能靠爱发电。

  但是,逃难过来的流民的孩子也面临孩子上学的问题,毫无疑问,也要送到这里来。

  他们没粮没钱,纪墨只能义务劳动了,被发了好人卡。

  不过也有懂事的,他们知道纪墨在盖房子,不少主动去帮了两天工。

  学生一下子扩张到300多人的规模,创造了建校历史记录。

  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江湖。

  镇上的孩子与乡下的孩子,有钱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本地孩子与流民孩子,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鄙视链。

  每天光是处理打架事件,就够头疼的。

  最怕牵涉到学生家长,人家根本不鸟他个名义上的“校长”,直接在这里上演全武行,甚至呼朋唤友,家丁,护院,雇工,很容易形成几十人的团战。

  无组织,无纪律。

  治不了家长,他还能降不了孩子?

  每天早上开始,除了在地上爬的,只要能站着的,从个高到低排成十列,绕着学校不大的院子跑十圈。

  一边跑还得一边喊口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再之后,便是用上了他在大学军训时期的知识,进行队列训练,要求整齐划一。

  一个月下来,他发现学生们果然听话了许多。

  已经很少有人喊他老疙瘩了,连向来大大咧咧的邱陵都开始喊他“校长”。

  开始的时候,他精力还能跟得上,后来一天四堂课渐渐烦躁了,在教学上,邱陵、刘小成根本帮不上忙。

  流民中,有从南方逃难过来的老夫子。

  纪墨本来觉得他们过于迂腐,但是不要工资啊!

  只要包吃住!

  老夫子丰盛便成了学校的第二个老师。

  纪墨每个月给他35斤米,然后让他住在学校里。

  丰盛六十来岁,是个正派且勤勉的人,掌握了学生和学校的一些情况后,渐渐地一个人承担了一天的课程。

  而纪墨倒是成了没事人,只是偶尔闲着给学生们讲讲故事或者教一些歌曲,简笔画。

  有一种中间商赚差价的羞愧感。

  很快,他又从从流民中请了一个老师,名叫乌赞,与丰盛年龄相当。

  除了每天的早操训练,他彻底从学校的事务中解放了出来。

  新建的房子是前三间,后三间,两面是围墙,已经上梁封顶,正式进入装修阶段,所谓的装修,就是他坚持在地上铺木板,墙上贴刨子刨下来的木皮,装上了老房子的简式暖气片和热水管。

  装修完成后,吴友德看着屋里屋外,即使是他亲自负责的,但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完工后会有这么漂亮。

  而对纪墨来说,新家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安全感与成就感。

  所谓的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