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 自己人
�有设置中书令一职,所以说大明现在除了皇帝之外,就是左、右丞相的权力最大。

  &nbs、赵庸、杨宪、汪广洋、廖永忠等人都分别做过左丞相或者右丞相。

  但是除了徐达之外,没有人能干的长久。当然徐达和皇帝的关系在哪里放着,再加上又是统帅之身,经常领兵在外,又长期驻守北平,和文官们的冲突不是很大。<又是英年早逝,但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其他人也可以说,谁做丞相谁倒霉,倒也不是有人栽赃嫁祸,皇帝自然不是傻子,也暗暗的让检校们查过,结果禀报的结果,让朱元璋大发雷霆,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

  而且丞相之争愈演愈烈,有发展成党争的趋势。

  现在问题最大的就是浙东派系和淮西派系两派官员,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周而复始,这些官员们开始乐其不疲起来。

  由丞相之争渐渐演变到朝堂之争,是让皇帝越来越不能忍受的。

  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马背上得来的江山,还是需要这些文官们去治理的,朱元璋出身于草莽之间,在文人集团中根基本来就比较薄弱,虽然随着大明立国,自己的登基,纷纷有文人雅士来投靠,但毕竟能信得过的不多。

  所以朱元璋一直在忍,但也一直在准备,洪武三年改制亲军都尉府,大力培养自己的亲卫禁军,其中又设立仪銮司这个衙门。

  仪銮司,表面上是负责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但其中也分出一批人,称之为暗卫,大意可能就是行走在黑暗之中的侍卫的意思吧,专门负责禀报京师以及全国各地官员的任职情况,汇报给皇帝备案查询。

  起初,暗卫不过一千五百余人,但是到了洪武五年,人手越来越觉得不够用,皇帝就下令开始招募,原意是从军队里面招收忠贞之士加入。

  但是时值大明四处作战,人员极为不稳定,而且冒然从军队抽取人手,恐怕会引起将领们的jing觉,于是下令诸暗卫自行招募,以备朝廷考察。

  前提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两淮和江浙之人不要,原因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害怕朝堂之上的党争,牵连到自己身边亲卫身上。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两淮之地的人不用,因为大明这个时期,两淮之人在朝为官的人数众多,查查起来很容易牵涉到个人感情,而江浙人不用,可能就是由于朱元璋发自内心的厌恶吧。

  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当然不是唐门的原话,而是庞煌根据唐门的讲述,再总结自己前世的一些知识,所得出的结论。

  而唐门,则是暗卫之一。当初参加过鄱阳湖水战的人物,当初就已经是皇帝身边的贴身肉盾,大明建国之后,因为不识字,且坚决自愿从军,被授命暗卫身份随徐达大军北上,在北平负责侦探敌情和监察军队的情况。

  不过他这个身份,徐达却是知道的,蓝玉也知道,傅友德、华云龙同样都知道,大家虽然都不讲明,也不拿他当神一样供着,但是却是心中都有了戒备。

  于是就有了署理怀柔知县一说,大家的意思就是远远的调离他,对于这个决定,就连朝廷也说不出什么,唐门也颇为不快,但是也没有办法,正好洪武五年朝廷开始命令暗卫自行招募扩大队伍。

  唐门的眼前一亮,于是庞煌就出现在眼前。

  真的是一个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