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俞
柚子小说 www.qzaxsh.com,最快更新非典型民国日常最新章节!
第六十章
俞编辑是真的有些后悔今天带向晚晚来这儿了。
………………
办报纸其实是有一个周期的,忙起来忙的脚不沾地连睡觉的世界都没有,闲起来的时候整个人空暇下来,却颇有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的无措之感。
这几天俞编辑正好空下来,而家里老婆孩子又都有自己的事情……在空闲的时间里,如果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在俞编辑看来,简直就是人生虚度!
于是,为了避免人生虚度,俞编辑愉快决定,闲暇时间就用来指点指点痴男怨女好了。
小说故事里面总会有这样的人物,前期着墨不多,存在感也不强烈,偶尔几次出场也就好像只是作者顺手一提用来凑字数一样(事实上当然也可能的确是作者写来凑字数的),但是到了后期某个关键情节的时候,前面着墨不多的那些戏份竟然成了草灰伏线,绵延千里——当然,更有可能的是这个角色的确只是出场来打酱油的,往后就没有这个人的戏份了。
小说里还会有这样的人物,前期普通平凡不起眼至极,如少林寺的扫地僧,然而后期突然爆出来他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类似于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一样的存在——当然更多的这种普通平凡的角色其实真的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而已。
总之,以上所述这一切与本文,可能毫无关系。
然而俞编辑早已看穿了一切。
………………
俞编辑在《立报》停刊之后,便被一个有着老交情的熟人拉入伙准备自己办报,那个熟人介绍了一个年轻人给他认识,说是这份报纸的主要出资者。而在见到白奕秋之后,俞编辑也不由得感叹整个上海滩是多么的小。
他上向晚晚那儿拿原稿的时候,是见过白奕秋几面的,印象中是个沉稳话不多的年轻人,甚至有了些沉默寡言的意味——可是这样的世道里,哪个人身上能没有点故事?何况是这样独自一人带着妹妹生活的少年人呢?
后来从介绍的熟人那里断断续续地听说了这个姓白的年轻人的一些事情,大致地拼凑出一个故事,在这样的世道里不算常见也不算少见的故事。
白奕秋原本生在一个富贵殷实的家庭,后来因为战乱,举家向南逃难。兵荒马乱的仓皇之中他带着妹妹和家人走散了,无奈之下只好费劲千辛万苦来到之前家人说好的沪上,以期有朝一日能有重逢的一日。但是那一天并没有到来。于是白奕秋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努力生活下去,并且还要养活妹妹。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有位文艺界的夏老板,偶然认出白奕秋其实是故交之子。或许当年白家人决定前往沪上其实也有投奔故交的考虑,但是白奕秋当时并不知道,以后也没法知道了。
昔年故交全家只剩下一子一女,于情于理,夏老板都决定帮衬帮衬,虽然白奕秋并不是很记得这位夏叔叔,但是面对他伸出的援手,白奕秋没经过多少考虑便接受了。夏老板考量再三,觉得直接从金钱上资助他实在不太合适,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便出资给这个新兴的《涉江》报馆,名义上白奕秋当做老板,并且将这个报馆交给白奕�
第六十章
俞编辑是真的有些后悔今天带向晚晚来这儿了。
………………
办报纸其实是有一个周期的,忙起来忙的脚不沾地连睡觉的世界都没有,闲起来的时候整个人空暇下来,却颇有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的无措之感。
这几天俞编辑正好空下来,而家里老婆孩子又都有自己的事情……在空闲的时间里,如果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在俞编辑看来,简直就是人生虚度!
于是,为了避免人生虚度,俞编辑愉快决定,闲暇时间就用来指点指点痴男怨女好了。
小说故事里面总会有这样的人物,前期着墨不多,存在感也不强烈,偶尔几次出场也就好像只是作者顺手一提用来凑字数一样(事实上当然也可能的确是作者写来凑字数的),但是到了后期某个关键情节的时候,前面着墨不多的那些戏份竟然成了草灰伏线,绵延千里——当然,更有可能的是这个角色的确只是出场来打酱油的,往后就没有这个人的戏份了。
小说里还会有这样的人物,前期普通平凡不起眼至极,如少林寺的扫地僧,然而后期突然爆出来他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类似于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一样的存在——当然更多的这种普通平凡的角色其实真的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而已。
总之,以上所述这一切与本文,可能毫无关系。
然而俞编辑早已看穿了一切。
………………
俞编辑在《立报》停刊之后,便被一个有着老交情的熟人拉入伙准备自己办报,那个熟人介绍了一个年轻人给他认识,说是这份报纸的主要出资者。而在见到白奕秋之后,俞编辑也不由得感叹整个上海滩是多么的小。
他上向晚晚那儿拿原稿的时候,是见过白奕秋几面的,印象中是个沉稳话不多的年轻人,甚至有了些沉默寡言的意味——可是这样的世道里,哪个人身上能没有点故事?何况是这样独自一人带着妹妹生活的少年人呢?
后来从介绍的熟人那里断断续续地听说了这个姓白的年轻人的一些事情,大致地拼凑出一个故事,在这样的世道里不算常见也不算少见的故事。
白奕秋原本生在一个富贵殷实的家庭,后来因为战乱,举家向南逃难。兵荒马乱的仓皇之中他带着妹妹和家人走散了,无奈之下只好费劲千辛万苦来到之前家人说好的沪上,以期有朝一日能有重逢的一日。但是那一天并没有到来。于是白奕秋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努力生活下去,并且还要养活妹妹。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有位文艺界的夏老板,偶然认出白奕秋其实是故交之子。或许当年白家人决定前往沪上其实也有投奔故交的考虑,但是白奕秋当时并不知道,以后也没法知道了。
昔年故交全家只剩下一子一女,于情于理,夏老板都决定帮衬帮衬,虽然白奕秋并不是很记得这位夏叔叔,但是面对他伸出的援手,白奕秋没经过多少考虑便接受了。夏老板考量再三,觉得直接从金钱上资助他实在不太合适,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便出资给这个新兴的《涉江》报馆,名义上白奕秋当做老板,并且将这个报馆交给白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