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孙承宗(一)
��后手。徐应元退下后,他当即召集重臣们议事,以非常强硬的姿态要求起复孙承宗。

  阁臣们都是人精,知道皇帝这是要堵住别人的嘴巴,他们自己也需要这个命令堵住天下人的嘴,于是决议很快被大家接受。

  有阁臣们的支持,事情就好办了,接下来新的圣旨很快下达,辽镇增加了两万的兵额,前帝师孙承宗起复,让他以挂个兵部尚书的名头督师辽东。

  圣旨下发后,朱伟迪再次召来徐应元,对他吩咐道:“派人把圣旨内容在坊间公布,另外去坊间散播些流言,说朕不光要放弃辽东,还准备迁都南京,把北地让与那建奴。说朕准备重新启用魏忠贤。说朕把士子们抓到诏狱后,锦衣卫毒打了他们,已经打死了好几百个。”

  徐应元不由疑惑地看了看皇帝。

  “把水搅浑。”

  徐应元一拍脑袋,恍然大悟,“陛下此计甚妙。”

  “少拍马屁,这分明是个馊主意。”要是我有一个强力的参谋人才,事情哪里会弄成这样。朱伟迪说着叹了口气,自己行事还是太嫩,身边的人才更是太少。

  可是人才,哪是那么容易得到的,特别是在不能讲明自己要推翻整个旧体系的时候。

  接下来,各种出格的流言开始在京城蔓延,越传越离谱,到最后人们对流言也只是一笑了之,加之皇帝起复了坚持复辽的前帝师孙承宗,先前那个闹得沸沸扬扬的流言也成了笑话。

  流言稍微平息,那些士子也很快完好无损地从诏狱里被放出去,不光好生的,诏狱里的大鱼大肉更是让他们脸色都好了不少,至此人们对前阵子的流言更是不屑一顾。

  放出这些士子后,为了收买人心,朱伟迪又给国子监拨了些钱财,给学生们改善生活,建设校舍。

  暂时解决了流言问题,朱伟迪算是领教了文官集团的厉害,不得不重新打起精神来,应对接下来的事务。

  新任的登抚袁可立和辽帅孙承宗都是北人,起复之后很快便先后赶来京城求见。皇帝接见新任的督抚都是钦差是必要的程序,朱伟迪自然得见。

  孙承宗长得倒是伟岸不凡,外貌好的人总是让人觉得舒服,朱伟迪对他的印象也好了不少。

  明朝中后期的士大夫,特别是东林党这类的士大夫们是没有几个会把皇帝放在眼里的,他们多数时候都是把皇帝看成需要劝诫的学生,皇帝做的事稍微不合他们心意便会指着皇帝的一通骂,与东林走得很近的这位孙先生自然也不例外。

  走过场的礼仪和客套话过去后,孙承宗便开口质问道:“臣听闻,陛下发孥藏充实九边,免除辽饷,欲以厚币贿赂西虏与北虏。召回老臣复辽之议,亦是陛下为清议所迫才有。陛下可是听信奸邪,才欲放弃祖宗故地?”

  朱伟迪一听就不高兴了,虽然我敬重你,你也不能上来就诽谤我,于是拉下脸说道:“朕并非是要放弃祖宗故地,只是要积攒兵马,徐徐图之,孙先生不可听信流言。”

  孙承宗急忙俯倒在地上,“臣不该怀疑陛下,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朱伟迪和颜悦色地上前搀扶,“孙先生请起,先生无罪,何来责罚之说。”

  孙承宗连忙起身,“谢陛下。”

  朱伟迪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孙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