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转变
��的沉寂,但一阵风过之后却没想到迎来了更猛烈的暴雪,那就是胆子更大的人民自治『政府』,一个鼓吹着全民公平的暴力『政府』。

  由中重集团演变而来的人民自治『政府』在广大穷苦百姓中的口碑是绝对好的,双方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容任何质疑的,光是让近七十万适龄儿童免费入学、近百万人免费接收各种技术培训都让不少穷苦人民泪洒衣襟。不过,对于地主而言,一个如此强盛的『政府』取代了传统的封建『政府』,这可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尤其是要拿走他们的土地更是让不少的人对自治『政府』恨得咬牙切齿。

  农民是社会人群构成的主体,而土地则是人类矛盾的初始根源。自治『政府』有偿回收土地的实施从一开始其实并不怎么顺利,和善的讲解和劝说是远远没有后期的动作有效,当一队队全副武装的人民军士兵跟着土地有偿回收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办公地时候,土地回收的秩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有序化,当然进度进行得也快了很多。很多人声称这是和自治『政府』倡导的法治社会所背离的,是不符合广大地主阶层利益的暴力执法行为,但很久之后他们反而觉得当初应该和『政府』好好说话的。

  一亩稻田理想化的最高产量也就一千斤稻子左右,就算是三季稻谷算下来也才不过三千斤稻子的产量,这还是绝对的理想化,但谁能做到三季稻子每季都能到达一千斤的产量,一亩稻田一年下来收入最多几十块钱,即便一个地主所有的土地都能达到这样恐怖产量,那他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千把块钱,可真的有那么高的纯收入吗?估计只有地主们自己才知道。

  土地有偿回收之后,自治区肯定会给予他们合适的安排。除了得到每一个公民应该有的那一丝丝土地之外,当然还有一大笔一大笔的土地回收补偿金。有些大地主的补偿金非常丰厚,丰厚到了如果他把钱放在银行里所得到的利息,足够他不劳而获生活下去了,当然如果要想请上些丫鬟之类的肯定是不够用的。

  “资金要一直流动的社会才能真正叫做商品经济社会。”张雨生的某些方面口头禅是对这些地主们资金流向的最好解释,尽量让地主们的生计由单纯依靠土地和剥削雇农,向投资各种实业转变,将冗余的资金通过投资这一手段流通起来,最终让整个经济体获益,所以消除掉或者转变“地主阶级”这一词语,最好就是把它改成“企业家”。

  由此,张雨生设想的未来共和国的社会主体就是工人、农民,然后才是企业家之类的投资者。

  之所以将工人排在第一位,是因为要想彻底复兴中华,在这已经是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世界,就必须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而工业强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工人人数比重占总人口的分量要高于农业人口,反之就是农业大国而非工业国。

  排在最后的是资本家们,或许不应该冠上这么一个带有阶级『色』彩的词汇,用“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更为恰当。正如他的预想一样,商品经济社会需要资金不断地流通,人们生活需要不断地消费,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而社会就是需要一大批企业家们来投资这些需求,不仅是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更是为国家创造收入,要不然农业税为零,国家要怎么养活一大堆公务员、军人还要不断投资公共事业。

  所以,不断帮助协调的主体是农民,不断教育培养的是工人,而最需要改造的就是地主阶级。为此,张雨生特意举行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大会,大会没有任何时间、地点记录,与会的众人在结束会议之后也是闭口不答,但之后种种经济动向还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