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政敌
/>
其实,铁峥只是随便找了其中一个地主来作证人而已。至于为什么随便找一个地主都可以做证人的理由也很简单。
现在基本上垄断棉花收购的就是南阳王府旗下的纺织产业,虽然由于皇室的介入,旗下的纺织产业在收购棉花的时候不能打压价格,但是是否收购哪家产的棉花赵惟吉还是能够做主的。
得罪王淮大不了不种棉花了,得罪赵惟吉你这一年种了棉花也基本白种,这些地主自然会权衡利弊的。
有了证人就想扳倒王沔也未免把王沔想的太过简单了。但是这根本难不倒拥有超越这个时代一千年知识的赵惟吉。
第二步便是制造舆论压力。《仕林曰报》的存在使得赵惟吉可以很轻松的制造起舆论的大潮来。
贪污受贿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相当遭人痛恨的。而且也经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赵惟吉找人写上无数篇稿子去《仕林曰报》投稿,基本就是真实情况的稿子必将吸引编者的注意。再加上北宋倡导言路畅通的政策,这些反映王淮索贿受贿的文章很快便出现在了报纸的头版头条里。
虽然报纸里经常会出现对于一些揭露官员受贿的文章,但是这一次的却显得极其真实。充分的细节描写让人很难产生诬告的怀疑。
于是王淮的案子在整个仕林中产生了一场风暴,而风暴的中心便是王沔了。
这些都还不算完,紧接着第二步赵惟吉又实施了第三步,那便是寻找王沔的政敌。凡是混迹于朝堂之上的人谁在官场上没有几个政敌啊。万年老好人都还有人看他不顺眼,更何况王沔这样经常因为失信于人而招人记恨的人。
通过张固的关系,赵惟吉很容易就将手头的证据交给了王沔的政敌们。
于是乎一封封弹劾的奏章递到了赵光义的龙书案前。
这下好了,本来就还兼有谏议大夫的王沔此时却被别人不停的弹劾。本来还对于外界舆论不太重视的王沔此时如坐针毡。他弟弟干的那点破事他这个哥哥当然是全部都知道的。这个时候他便必须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那就是弃车保帅放弃弟弟还是因为弟弟的案件一同被拉下水。
当然王沔也不是没想过去通过本案的另一个核心人物去化解案件,但是想通过寇准去作伪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虽然寇准本身在朝中并没有靠山,但是他在仕林之中还是由一点名气的,所以如果寇准出了任何事,后果可想而知。
几天后的朝会,不出意外的王沔遭到了赵光义严厉的质询。
“这些天的奏章和报纸主要在说什么相姓也不用朕再对你重复了,这个弹劾你弟弟的奏章上所提及的被索贿的对象还有镇州知州寇准朕也都已经调查过了。寇准的确上书弹劾过你弟弟,但是朕却没有见到过那份奏章。关于这些事情你都知道吗?”在说话的过程中,赵光义的语气明显越来越冰冷。
此时的王沔已经被逼上了绝路了,赵惟吉为王沔制造的就是一个绝境,无论作出什么选择他都将没有好下场。
御史的弹劾和舆论的压力迫使赵光义必须严肃处理这件事情,而再经过认真的调查之后赵光义发现这件事情无论王沔是否知晓,他都触犯了赵光义的底线。
党同伐异是帝王最恨的几件事之一,由于寇准的奏章被拦截说明负责纠核官员奏章的门下省里有着
现在基本上垄断棉花收购的就是南阳王府旗下的纺织产业,虽然由于皇室的介入,旗下的纺织产业在收购棉花的时候不能打压价格,但是是否收购哪家产的棉花赵惟吉还是能够做主的。
得罪王淮大不了不种棉花了,得罪赵惟吉你这一年种了棉花也基本白种,这些地主自然会权衡利弊的。
有了证人就想扳倒王沔也未免把王沔想的太过简单了。但是这根本难不倒拥有超越这个时代一千年知识的赵惟吉。
第二步便是制造舆论压力。《仕林曰报》的存在使得赵惟吉可以很轻松的制造起舆论的大潮来。
贪污受贿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相当遭人痛恨的。而且也经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赵惟吉找人写上无数篇稿子去《仕林曰报》投稿,基本就是真实情况的稿子必将吸引编者的注意。再加上北宋倡导言路畅通的政策,这些反映王淮索贿受贿的文章很快便出现在了报纸的头版头条里。
虽然报纸里经常会出现对于一些揭露官员受贿的文章,但是这一次的却显得极其真实。充分的细节描写让人很难产生诬告的怀疑。
于是王淮的案子在整个仕林中产生了一场风暴,而风暴的中心便是王沔了。
这些都还不算完,紧接着第二步赵惟吉又实施了第三步,那便是寻找王沔的政敌。凡是混迹于朝堂之上的人谁在官场上没有几个政敌啊。万年老好人都还有人看他不顺眼,更何况王沔这样经常因为失信于人而招人记恨的人。
通过张固的关系,赵惟吉很容易就将手头的证据交给了王沔的政敌们。
于是乎一封封弹劾的奏章递到了赵光义的龙书案前。
这下好了,本来就还兼有谏议大夫的王沔此时却被别人不停的弹劾。本来还对于外界舆论不太重视的王沔此时如坐针毡。他弟弟干的那点破事他这个哥哥当然是全部都知道的。这个时候他便必须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那就是弃车保帅放弃弟弟还是因为弟弟的案件一同被拉下水。
当然王沔也不是没想过去通过本案的另一个核心人物去化解案件,但是想通过寇准去作伪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虽然寇准本身在朝中并没有靠山,但是他在仕林之中还是由一点名气的,所以如果寇准出了任何事,后果可想而知。
几天后的朝会,不出意外的王沔遭到了赵光义严厉的质询。
“这些天的奏章和报纸主要在说什么相姓也不用朕再对你重复了,这个弹劾你弟弟的奏章上所提及的被索贿的对象还有镇州知州寇准朕也都已经调查过了。寇准的确上书弹劾过你弟弟,但是朕却没有见到过那份奏章。关于这些事情你都知道吗?”在说话的过程中,赵光义的语气明显越来越冰冷。
此时的王沔已经被逼上了绝路了,赵惟吉为王沔制造的就是一个绝境,无论作出什么选择他都将没有好下场。
御史的弹劾和舆论的压力迫使赵光义必须严肃处理这件事情,而再经过认真的调查之后赵光义发现这件事情无论王沔是否知晓,他都触犯了赵光义的底线。
党同伐异是帝王最恨的几件事之一,由于寇准的奏章被拦截说明负责纠核官员奏章的门下省里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