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夺桥之战
�爷,哲木泰为大军献上十头羊和两头牛。愿大军旗开得胜。”

  军官突然皱起眉头:“这是朝廷的大军不是土匪。朝廷的大军自有朝廷供养,用不着去抢你们牛羊。记住,现在是中华帝国不是满清了,不管是哪支军队都不会抢自家百姓的东西。除非用银子买,还必是市价。记住了。”

  军官没好气的带着士兵们离开了,牧民却更高兴了。是呀。现在是中华帝国了,刚刚离开的是朝廷的军队。牧民们唱着欢歌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为远去的大军送行。

  骑兵,是一支灵活机动的力量。擅长散兵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可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更可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纵横欧亚所向无敌。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热兵器的长足发展。骑兵的的地位逐渐下降,自明后骑兵就失却他作为战略力量的地位,但在战术上依然举足轻重。

  然而这个机车才刚刚起步的时代,骑兵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机动力量。所以在甲午之战过后李明下令陆军部组建骑兵部队,但李明却不顾众将劝告只给了三个师的编制。因为自从内燃机的技术成熟之后,李明开始打造自己的坦克兵团。西伯利亚地势平坦荒芜人烟,这是最适合骑兵驰骋的战场。城镇遥远的距离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进行穿插分割等战术需要。再不济,骑兵的马匹用来运送物质也是很好的。

  然而李明不顾前线对军队机动性的要求,死死的将三个骑兵师压在手里,为此参谋本部费劲的唇舌也无济于事。李明的目的就在于确保在战前装甲部队不会暴露,以达到战术的突然性。而这次将雪藏十年之久的骑兵派上战场,就是为了让他们掩护第一装甲部队。

  没组建装甲部队之前李明还自以为,装甲部队无非就是多装备点装甲车、多训练培养熟练军士。但装甲部队从组建之初到现在足足的十年里,光装甲车就生产了七种之多,然而这些装甲车依然无法达到兵部的作战需求。因此装甲部队的组建一直拖到三年前,为了北进计划能顺利展开,只能矮个子里选高的,勉强通过一款装甲车进行量产。如果仅仅是车辆的问题还不算什么,李明有钱,多少装甲车都造的起。但装甲部队的高机动性让还不成熟的零部件损耗极大,单是一个车轮就让户部跳脚骂娘。现在的车轮还是用生橡胶制成,用在普通小汽车和货车上还是满足基本需求的。但装甲车不仅重量更重,而且在战时需要多次快速机动,一个车轮也就能用三天。也就是说每过三天每辆装甲车都要更换四个车轮。要知道这年头汽车工业才刚刚起部,车轮依然是贵重商品。虽然李明利用他可怜的化学知识,让硫化橡胶在五年前就已经投入研发,虽然也已经完样品的试制。但迟迟无法量产。

  这可是一次万里外的征战,远离本土的装甲部队只能自行携带各类补给物资。一个四团制甲种装甲师,其作战部队仅两个团而已。因为为了保证这两个团的顺利作战,就需要整整一个团的汽车队为他们运输油料、车轮、替换件等等各种补给物资。为了保证装甲师的战斗力,于是又要安排相应的机修人员和必要的维修设备。现在的装甲车还无法在复杂地型上越野前进,于是还需要工兵修桥铺路,而这些非战斗人员则又需要安排护卫部队,这些人为了能跟上装甲师的快速移动,也需要使用汽车运输……于是整整十年,也不过只建成了一个装甲师。

  不过有这一个装甲师就够了,在开阔的平原上,这一个装甲师足以正面击溃五倍之敌,且损失极小。如今俄军主力全部集中在鄂木斯克,正是投入装甲师给敌人亡命一击的时候。所以在战前更要保持装甲部队的隐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