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到处都是麻烦
�三则这些三线部队将来要做地方卫戍部队留下来,一但移民政策不顺利(必竟中国传统观念是人离乡贱),则可以将这些部队长期留守下来进行屯田,再把他们的家属迁过去以增加移民数量。想法很好,考虑的也很全面。但现实就不是这个样子。

  原计划是在结束西伯利亚攻城战后再行征召预备役,计划开始时间预计在四月底五月初。然而西伯利亚各城投降却让整个计划提前了一个月,但这一个月却是中原大地最繁忙的春耕时期,这时大面积征召预备役必然导致春耕劳力不足,进行影响到夏收。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有东北寿山兵团的增援,其力量满足目前战事的需求。一个月之内可以不需要预备役。”这是由梁华殿发回的。前线对征召预备役的意见。

  “既然前线可以支持一个月,那预备役征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在激烈的辩论的朝会上,严复拍板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原计划中运往西伯利亚的物资立刻开始运输。其它陆上计划不变。另外发文英国,告之他们我国海军要出马六甲海峡主动迎战俄军。”

  “这是要让我们出面逼俄人进军呀――”英国首相亚瑟?贝尔福愤恨的放下电报。

  随着白起级战列舰的出现,曾经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英国除了在军舰数量上依然保持着优势外,在技术上已经开始落后了。外飘的中华型舰首、背负式炮塔结构、后倾式烟囱等等,越来越多的新的军舰设计概念开始学习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事实上全球军舰设计风向标。这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日益增强,他们已经不满足以小小的南海,他们向东与夏威夷结成了隐性同盟关系,向南在渗透澳大利亚,如今中国人的陆军已经占领整个北方并且还在向西方延伸,一但他们击败俄国,整个西伯利亚将成为中国的领土,那时世界第一大陆地国家将出现,而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占领整个西伯利亚不过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不能再任由中国人将海军力量伸出马六甲海峡,这已经是整个英国高层的共识了。

  “马六甲海峡地势狭长,不利于大舰队展开。中国人无论在军舰的质量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远胜于俄国,马六甲这样的地型是有利于中国海军的。至少在战术上来说,中国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英国第一海军大臣约翰费舍尔从海军军事角度解释了中国这样做的理由。

  “首相阁下,诸位。”昔日的驻华大使,现在首相府的远东顾问欧格纳,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起身:“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考虑远东政策。”

  “重新考虑远东政策?!”

  “是的。在我看来,我国与中国之所以现在关系日渐僵硬,而事实上是因为我国在中国南方一代的利益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然而从头来看这件事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欧格纳阁下,请您说的详细点好吗?”贝尔福有些不解的看着自己的这位远东事务顾问。

  “每个国家对更加强势的外国都有一些抵触情绪,这点在整个世界都是一样的。尤其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家表现的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影响我国利益。因为当时的清政府与我国开展了大量的政府和民间的合作。英中两国关系进入冬天是在第一次中日战争时期,那时日本政府资金匮乏,是我国允许日本在我国发行国债以支持战争。但随后中国也提出在我国发生国债时,却遭到了我国的拒绝。当然,当时的中日战事是中国一败涂地。我们这么做只是把利益最大化。从清国在战后对我国的态度来看,虽然有所僵硬,但没有跟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