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礼仪之辩
,大量传统礼仪因为满清的扼杀而消失,如今我朝承前明而起,以汉人正统自居,自当以恢复我汉人传统礼仪为重任。请吾皇明鉴。”说完,严复长拜于地。有这一拜在前,很多大臣在“臣附议”的声音下纷纷长拜于地。
“诸位臣工可能误会朕的意思了。朕以为,自周公定礼至前明结束,虽历经近三千余年,但国势变化不大。三千年里都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国朝的基础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礼制上也基本保持不变。但这十数年里,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逐渐被日渐扩张的工业经济所取代,国朝岁入也逐渐从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工业商贸收入为主。那作为国民行为基准的礼仪,不能还停留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时代。当然,朕不是要废除周礼,只是希望对周礼进行一些调整和改进,将古周礼中一些已经明显不适应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礼制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让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社会嘛。社会在进步,思想在前进,礼制也因当与时俱进嘛。众卿家以为如何呀?”
“老臣以为严相所言极是。”最上首的李鸿章奏道:“我中国自称礼仪之邦,虽说因为前清的关系在朝堂上很多古礼已经尽失,但在民间却依然有大量遗存。老臣知道皇上对繁琐的礼节有些抵触,但如今正当是我朝重兴礼制之时,庙堂之上更当应当正本清源,故礼制上万万不有可缺。还请皇上三思。”
“不是……嗨,朕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举个例子吧,周礼之中的车都是指马车,可马一天才能走几里。现在我们已经有汽车了,日行千里不过是平常事。那我们还需要养马做什么,完全可以用汽车来代替马匹嘛。而且汽车不仅可以用于仪制,平时也可作为公务车辆使用,必要时拉上战场可是好的。朕看过那些仪仗马,除了当仪仗队之外再无用处。这不是浪费吗?当然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样的可以做改变的事情有很多。用不着一模一样的完全照搬古礼,一点都不改吧。”
“当然不能改。”孙家鼐愤而起身奏道:“宽袖系带、云鬓华裳,这是我汉邦区别于蛮夷的标志。是,老臣承认洋人的服饰在穿着上是比我汉服更方便。可就因为皇上嫌穿着麻烦。就要将仪制改成洋人的服饰。如此一来我朝还算什么承明而起,还有什么脸面说是大汉正统。皇上要改仪制,老臣断然不同意。”孙家鼐说的是义愤填膺。就差吹胡子瞪眼了。
“朕……朕什么时候说了改服饰了?孙师傅不要激动嘛,朕说的是小小的改变一点礼制的表现方式。比如说这种以车代马这样的改变。这对仪制没什么影响吧。”
“皇上此言大谬。”翁同龢不乐意了,为了定制新朝礼仪,他查阅过多少资料,他征询过多少意见,又修改过多少次。无数个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制定了成套的礼仪说改就改,这让他情何以堪呀:“礼制乃是国家之基础,是约束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行为的基准。改变礼制如同改变宗法律例,国无律则人无法。如此必将天下大乱。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李明坐在台上想发火又不能发,只能喘着粗气说:“众卿家请注意。”李明伸出手来指着宽大的袖子说道:“宽袖是我汉服的基本要素之一,这样的服饰务农是可以,但要上工厂操作机床就不行了。一个不小意将袖子卷到机器里,那整个胳膊就废了。我们讨论仪制也不能不顾及现实需要吧。”
“那是民间小礼,各行各业自会调整。但皇上要改的可以朝堂大礼,则是万万不可。”
“传承汉文化,发扬中华文明是没错,但用的着照搬周礼一点都不改�
“诸位臣工可能误会朕的意思了。朕以为,自周公定礼至前明结束,虽历经近三千余年,但国势变化不大。三千年里都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国朝的基础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礼制上也基本保持不变。但这十数年里,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逐渐被日渐扩张的工业经济所取代,国朝岁入也逐渐从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工业商贸收入为主。那作为国民行为基准的礼仪,不能还停留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时代。当然,朕不是要废除周礼,只是希望对周礼进行一些调整和改进,将古周礼中一些已经明显不适应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礼制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让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社会嘛。社会在进步,思想在前进,礼制也因当与时俱进嘛。众卿家以为如何呀?”
“老臣以为严相所言极是。”最上首的李鸿章奏道:“我中国自称礼仪之邦,虽说因为前清的关系在朝堂上很多古礼已经尽失,但在民间却依然有大量遗存。老臣知道皇上对繁琐的礼节有些抵触,但如今正当是我朝重兴礼制之时,庙堂之上更当应当正本清源,故礼制上万万不有可缺。还请皇上三思。”
“不是……嗨,朕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举个例子吧,周礼之中的车都是指马车,可马一天才能走几里。现在我们已经有汽车了,日行千里不过是平常事。那我们还需要养马做什么,完全可以用汽车来代替马匹嘛。而且汽车不仅可以用于仪制,平时也可作为公务车辆使用,必要时拉上战场可是好的。朕看过那些仪仗马,除了当仪仗队之外再无用处。这不是浪费吗?当然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样的可以做改变的事情有很多。用不着一模一样的完全照搬古礼,一点都不改吧。”
“当然不能改。”孙家鼐愤而起身奏道:“宽袖系带、云鬓华裳,这是我汉邦区别于蛮夷的标志。是,老臣承认洋人的服饰在穿着上是比我汉服更方便。可就因为皇上嫌穿着麻烦。就要将仪制改成洋人的服饰。如此一来我朝还算什么承明而起,还有什么脸面说是大汉正统。皇上要改仪制,老臣断然不同意。”孙家鼐说的是义愤填膺。就差吹胡子瞪眼了。
“朕……朕什么时候说了改服饰了?孙师傅不要激动嘛,朕说的是小小的改变一点礼制的表现方式。比如说这种以车代马这样的改变。这对仪制没什么影响吧。”
“皇上此言大谬。”翁同龢不乐意了,为了定制新朝礼仪,他查阅过多少资料,他征询过多少意见,又修改过多少次。无数个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制定了成套的礼仪说改就改,这让他情何以堪呀:“礼制乃是国家之基础,是约束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行为的基准。改变礼制如同改变宗法律例,国无律则人无法。如此必将天下大乱。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李明坐在台上想发火又不能发,只能喘着粗气说:“众卿家请注意。”李明伸出手来指着宽大的袖子说道:“宽袖是我汉服的基本要素之一,这样的服饰务农是可以,但要上工厂操作机床就不行了。一个不小意将袖子卷到机器里,那整个胳膊就废了。我们讨论仪制也不能不顾及现实需要吧。”
“那是民间小礼,各行各业自会调整。但皇上要改的可以朝堂大礼,则是万万不可。”
“传承汉文化,发扬中华文明是没错,但用的着照搬周礼一点都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