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脱贫的路


  “怎么不吃呢,宝贝。”好半晌,何老师见他只吃碗里的米粒,不吃那块肉,便蹲在他身边问道。

  “姐…姐姐,留给姐姐。”宋易勉强能听清楚小果方言里的意思,大概是要把好东西留给姐姐。

  宋易心疼的摸了摸小果的头,给他夹在碗里一块鱼肉,轻声道:“小果,肉还有很多,姐姐也有呢。”

  哎,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

  “叔儿,你这是自己采的茶叶吗?”宋易看着石桌旁晒着一竹筐茶叶,于是抓起来嗅了嗅,很香。

  “昨天刚从地里采的,自己炒的。”说着姜大明指了指院子前的几颗茶树,示意是自己种的茶树。

  他腿瘸,下不了山,不过却可以拄着拐在院子前面采些鲜茶,自己舍不得喝,是晒干了炒成茶让姜月带去卖掉。

  虽然不值什么钱,却也能补贴家用,至少给女儿分担压力。

  这个家,一多半是姜月撑起来的。

  “叔儿,这茶真不错,卖吗?”宋易嚼了一点茶,味道不错。

  “喜欢的话,我给你装起来,你带回去喝,不要钱。”姜大明似乎找到了回报他们的机会,忙起身回到屋子里。

  他挑了个干净的袋子,把所有的茶倒进袋子里,一定要宋易全部拿回家。

  “不行的,叔儿,这茶在城里卖都要几百块了,我怎么能白拿呢。”宋易的本意就是借着这个茶叶,给这个家庭一些帮助,哪能白拿?

  这是物质交换,相比单方面的资助,想必姜大明更容易接受,而这才是宋易想要的。

  扶贫,不能一昧的兜底儿,而是要让贫困户有赖以生存的依靠。同样的,帮人不能帮一辈子。扶贫先扶智,脱贫靠自己。姜家老少不缺干劲儿,缺的是门路。这山溪村的毛尖茶,就是脱贫的一个方向。

  几番推诿,加上村长的劝说,姜大明最多只收两百块,死活不多拿。

  宋易颠了颠手上的这袋子毛尖,这重量在外头少说也得值四五百块了。出门前他又往门缝里塞进去了几百块钱,这才和何老师往山下赶去。

  ps:这段过度剧情差不多了,接下来回到往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