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梨园小花旦 第16节
峥云问,“那帮知青,真是倔强啊。”

  马金水叹气:“唉,一群小年轻,心高气傲,非要挑战咱们这些老戏霸,比谁唱得好。”

  他又朝叶龄仙摊手,“看吧,不是我们不让你唱,今天情况特殊,有知青来‘踢馆’,我们没工夫管你。你还是下个月再来吧。”

  叶龄仙急了:“哪来的知青,这么嚣张?跟你们唱对台戏,这不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关公面前耍大刀吗?”

  也是,龙虎班的金字招牌,可不就是演活了关羽的“红脸王”关长生嘛。

  马金水又笑又气,晃着脑袋,说起前因后果。

  原来,今年的劳动节集会,不仅吸引了东、南、西、北的老戏班,就连隔壁省的建设兵团,也派了一只文宣队来参加。

  这支文宣队,成员以知青为主,多数来自曲艺学校,现代戏唱得不错,在临近几个省城小有名气。

  这帮知青年轻气盛,天不怕地不怕,听说红丰镇周边有几个戏班搞得好,一直想来切磋切磋。这次,他们提前三天,就开着军卡赶来了。

  事关戏曲重镇的荣辱,传统艺人当然不能输,至少不能让一帮毛头小辈比下去。

  东南西北几个戏班,作为本派唱腔的中流砥柱,平时内斗得厉害,互相看不顺眼。今天却空前团结,一个个派出主力,上去打车轮战。

  双方一左一右,一东一西,各支一个台子,同时开锣,同时开唱。

  谁好谁孬,数数两边的观众就知道,老百姓会用脚投票。

  论实力,那些艺校出来的知青,肯定唱不过民间老艺人,后者可是走南“唱”北大半辈子的。

  可知青们偏偏厉害在,人多,有工资,豪横得很。光是唱戏用的布景、乐器,就拉来了一车。

  他们的道具是新的,演出服装也是新的,就连唱《娘子军》用的道具枪,都是一比一高仿,逼真得不行。

  除了华丽的舞台、崭新的行头,人家唱戏用的音响功放,也是碾压级的。话筒一响,十里开外都能听见,严重干扰对手。

  这么一对比,龙虎班的戏台就显得老土了。

  老戏骨们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就连蒋峥云都撑着病嗓,上去唱了两段。只是一下台,嗓子就彻底哑了。

  尽管这样,旧瓶还是不敌新酒。

  一成不变的曲目、老套的服化道,让观众渐渐一边倒,都跑去看知青们的戏了。

  直到“红脸王”关长生第二次上台,老戏班们才赢回一点颜面。

  可“红脸王”再好使,也不能逮着一只薅羊毛。万一累坏了嗓子,影响以后唱戏,就得不偿失了。

  马金水见关长生第三段戏都快唱完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那帮知青人太多了,年轻体力又好,连老关都镇不住,后面的戏谁来唱?”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在打退堂鼓。

  蒋峥云感叹,“观众都图新鲜,看腻了老戏,咱们要是能唱《厨娘记》就好了。”

  《厨娘记》是龙虎班最新排的戏,主演是马金水和蒋峥云。因为难度大、缺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