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节 斑竹
�随风雨送啼痕。

  短短的四句诗,乃是唐代元微之所作,意思也并不深奥。相传舜帝有娥皇女英二妃,在舜帝驾崩之后,二妃啼哭,泪洒竹枝,竹枝尽斑。

  这首诗本身并没有什么,自古以来歌颂娥皇女英的诗词也并不在少数。

  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为何在这些用契丹文字和少数金国文字写成的书册里,会有这样一首诗。

  金国人固然是有不少通晓我汉人文字的,但不管怎样的通晓,之多也只是知道那些著名的诗词。元微之固然是有唐一代著名的诗人,但他流传后世的著名篇章,却并不包含着这样一首。

  也就是说,这些字若是由金人书写,断不会写下这样一首诗在这里。

  况且这一本书册上的字,笔致柔软轻细,书写那些契丹文字看得并不明显,书写这些汉字,却可以明显看出一笔一划之间的法度,显然是受过长期的习练,才写得出来的字。

  这是……

  一个汉人女子写的字。

  是太后娘娘!

  我不觉恍然。

  进宫许久,我从未见过太后提笔写字,不过福慧楼中,也有几幅娘娘抄录的经文。与记忆中娘娘的字一加比对,便可以判定,这些的确是娘娘所书。

  娘娘在金国多年,学些契丹文字和金国文字,并不足为奇。

  娘娘在用金国文字抄录什么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有感而发,随手写下一首诗来,也并不奇怪。

  但我却对着这首诗,反复细读。

  靖康之变,徽宗皇帝与当年的龙德宫韦贤妃一道,被金人所掳。

  两年之后,建炎二年,当今皇上在南京登基,韦贤妃被遥尊为“宣和皇后”,被迁移到了五国城,与徽宗皇帝相会。

  徽宗皇帝于绍兴五年驾崩,那时已经距离靖康之变八年了。

  而直到绍兴十二年,太后娘娘方才得以扶徽宗皇帝的灵柩回宫。

  也就是说,徽宗皇帝驾崩之后,太后娘娘又独自在金国度过了七年了的时光。

  单是想一想,便觉得十分难熬。

  这一首诗,看来是在徽宗皇帝驾崩之后,娘娘所写下的吧。

  想到这里,再回头看诗中的意思,娥皇女英追思舜帝,泪洒竹枝而成斑竹,而太后娘娘对徽宗皇帝,自必也是这样的心情。

  掩卷长叹,心中亦是难过。

  徽宗皇帝在我心中,在爹爹心中,在天下万万大宋子民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君王,自不必待言。

  但在太后心中,这个人,是他寄托终身的夫君。

  徽宗皇帝病逝,不知当时大宋的百姓听到了是怎样的心情,但当年的太后听到,自然是心痛难禁。

  天色还早,我却没有心思再看下去。收拾了书册,便回到景芳斋。

  花楹与紫鸳坐在廊下做针线,从大门看去,红墙黄瓦绿栏杆,她们两人静静而坐,就像是一幅图画。

  花楹性格极为温和,谈吐、针凿都很出色,比之言语沉默、不事针凿又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