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节 女子的坚忍
��爹只说当日百官随同官家与吴圣人出迎,官家扶灵,跪在太后娘娘膝下痛哭。吴圣人与后宫妃嫔也一起在旁痛哭,出迎百官与迎驾的百姓,见之无不落泪心酸,但见到太后娘娘能够顺利回来,又都欣然。”我道。

  当然,这是坊间流传最广大的说法,也是我必须选择的一种说法。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至少,许多人心里,并不是如同他们表现出的那样。

  当年面对逼近的金国,匆忙之间不知怎么抵御而匆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皇上回来了,从金国的俘虏营中回来,却已经是一个冰冷的灵柩了。

  但至少,他还能有回归祖国的一日。

  可是当年那许多随着国破沦陷的人们,却永远成了栖身异族的亡国奴。

  不,国并没有亡,只是迁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重新建成了一片乐土。而当年屈辱逃跑的皇子,也已经成了新的皇上,但临安城中的繁华,让他已经忘了还在旧日国土上望穿秋水的子民。

  看到皇上扶着先帝的灵柩痛哭,有的人愤怒,有的人怨艾,有的人悲伤,但没有人敢于将自己的情绪表露。皇上能够抚着先皇的灵柩痛哭,也没有兴起过反抗的情绪,对于任何一个还有良知的臣子,都是屈辱。

  可是,我毕竟不能在廖先生面前,将这些想法都说出来。

  “我指的,不是这些情形,而是——太后本身。”廖先生加重了些语气:“太后娘娘在金国一十五年,当俘虏的一十五年,太后以一介女流之身,硬是挺了过来,反而是先皇,早在绍兴五年便因病而故。先皇一定一直到亡故,都在想着回到大宋,他没有等到,但太后等到了,完成了他的遗愿。对太后,除了坚忍,我想不到第二个词。”

  的确,是坚忍。

  我道:“人常说巾帼不让须眉,女子的坚强之处,往往令人赞叹。”所以每每想到太后当年所受的苦,我对她都格外敬佩。

  “从金国一路扶灵到大宋,一共走了三个月。”廖先生缓缓开口:“这么久的时间,太后都撑了过来,终于回到了临安。我亲眼见过临安皇城外,官家迎接到太后的情境,如今犹在眼前。太后鬓角只是微白,面容甚是端庄,虽然一路风尘,十五年辛苦,却没有太多的印记刻在太后脸上。”

  心中忽然一动,我眼前忽然浮现了太后偶尔一两次欢愉开怀的样子。太后为人温和,脸上常带笑容,但让我感到全然舒心的笑,毕竟只有那么一两次。

  而就在那偶尔的一两次里,我看到的太后的面容,与廖先生的描述也相错不远,苗蓉甚是端庄,脸上却没有太多岁月风霜的印记,尤其是端正的眉眼,仍能依稀看出当年的风采。

  只是大多数的时候,太后的表情都是淡淡的,轻轻的,双眼微微眯起,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却几乎没有什么首饰,神情已有几分一丝不苟的样子,至于低沉的声音,压抑的气息,更让人觉得太后的苍老衰弱。

  “奇怪的是……”没有给我插话的功夫,廖先生接着缓缓说道:“奇怪的是,反而是回到宫中的这十年间,太后却是明显苍老了许多。唉,太后多年诵经念佛,戒口茹素,万事不惊,宫中又是这般祥和宁定,又有几个郡王环绕膝下,太后却终究是……是越来越……”

  廖先生虽然努力将一个“老”字咽了下去,但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不过廖先生久在宫中,一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