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安排
 那么若是能通过学医给贫者另僻一条路,让他能通过御医选拔,以圆他的入仕之路不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吗?

  后来太子李义听到傅紫萱的这个想法,还亲自到明亲王府找了君子涯和傅紫萱商议。

  这件事要是做好了,让贫者也能看得起病,少收或不收贫者的诊费,施惠于民,那将是收揽人心的一件大事!

  就是那些贫困的人赊了帐用人力补偿都大有可为。

  将来若是朝中要出工,或是要修路挖渠什么的,不是也有人手了?这些人心存感恩,必不会消极怠工,只怕原先一年的工程半年也就能好了。

  再把这个医馆做成医者的选拔平台,不是也能为大魏多培养一些人才出来吗?

  太子李义越想越兴奋。

  如今父皇还看重他,母后也在,他又是皇后嫡长子,自然顺风顺水。

  不过如今父皇还精壮正当年,谁知道过几年会出什么变故?

  从来上位的过程中就少不了鲜血,趁着这会父皇还看重他,多揽一些人心,在民间多攒一些声望,对他将来登大位也是极有利的。

  经过几人的一番磋商,决定其他城池的同仁医馆分号都改为“同仁惠民医馆”。

  而且朝廷占一半的干股。每三年同仁医馆可通过选拔提五到十人到吏部进行考核,将给他们授以官衔,授太医职,赐内官行走。

  而官中年老致仕的太医也可发挥余热,可以到同仁医馆中坐馆,培养新人。不要求天天坐馆,只要有需要时出诊即可。如此还能拿一份丰厚的养老银子。

  而宫中的太医,每年也不是专门在宫中呆着了,会安排他们到大魏朝其他各地去进行例行义诊,以此做为每年的官绩考核。同时也是让他们借此多接触一些病患,多发现一些病症,也好更好地为宫中贵人服务。

  虽然这样同仁医馆的进项会分了一半出去,不过有了朝廷罩着,也四平八稳了,也没什么事可让师徒俩操心的了。

  而且药厂出的药丸,官中每年也采购不少,有些还被定为供奉,那这一年下来光药丸就能卖不少银子。这药厂可没朝廷什么事。

  金秋十月,待傅紫萱的同仁医馆上了轨道之后,由魏元帝亲笔题词的“长山书院”京中分院也热热闹闹的开张了。

  仍是分了科举班和技能班两大部分。

  科举班仍是以收贫困学子为主。

  而技能班因各地开了多家惠民医馆,所以大夫奇缺。长山书院的技能班便收了四个班的药童。三个男班一个女班,都是京城及京郊一些贫困人家的孩子。

  技能班中还加开了一些别的班。

  而武学班都用不着清风云霁亲自出马,太子早早就送了好几个武功高强、又擅排兵布阵的人过来授课。完全是一副为军中储备人才的样子。

  一时之间,别说贫穷家的小子了,就是京中一品大员家的子孙都被送了来。

  只要是没心思读书的,平时只会走街窜巷、游手好闲的统统被家里打包送了来。

  能学好本事,在军中立功为家族争脸那是最好,若没那本事,送过来拘一拘性子,把一身臭毛病改了也能少拖些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