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芒村
�”

  这是芒村人引以为耻的一个大笑话。

  刚安置到这里时,澳大利亚志愿者送来十几头奶牛,谁都不会养,又不能用来耕地,再加上快过年家家户户饭桌上不能没点荤腥,阮文严干脆让村民们把牛杀了,过了一个有牛肉的年。

  隔壁侬村没人送奶牛,但听说周围几个天主教村庄要杀牛吃肉,就家家户户凑钱去收购,把其它几个天主教安置村的奶牛全买下来,并派人去西贡请会养奶牛的人过来传授技术,于是有了奶牛养殖场,有了奶制品厂,有了冷冻厂,差距就是从这儿开始拉开的。

  “这儿没你事!”

  阮文严老脸涨得通红,又敲了敲桌子:“先说眼前,侬村我们赶不上,总不能不如新大罗。再不想办法搞几个像样的厂,再不想办法多赚点钱,别说年轻人留不住,就算留下来也是麻烦。”

  一个村民不解地问:“四伯,留下有什么麻烦?”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好姑娘嫁给外面的好人家,好小伙子娶不到好姑娘,这不就是麻烦么?”

  神父深以为然,一脸严肃地补充道:“去年全村二十六个姑娘出嫁,八个嫁到城里、七个嫁到工业村、四个嫁到侬村,只有七个嫁在村里,这么下去多少小伙子要打光棍?”

  阮文严点点头,接着道:“种地赚钱没去工厂上班多,去年男男女女加起来出去70多个,有的去迪石工业村,有的去侬村,最远的去富国岛,回来一次带几个,回来一次带几个,再这么下去地谁种,周围谁去巡逻?”

  迪石工业村本来就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那些大老板为了工厂安全,又偏偏喜欢来这些坚决反g的天主教村庄招工,年轻人出去开了眼界,赚到比在家种地更多的钱,就不愿意再回来了,直接导致村里出现严重的劳动力流失和男女青年不平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解放区是不存在的,男人参加革命,好多人一去就没能再回来,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寡妇,男女比例同样失调,不过是女人多男人少。

  杜氏梅情不自禁地拿芒村与解放区对比,村民们则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办什么厂好,怎么才能让年轻人在家一样能赚钱。

  这个议题显然不是头一次讨论,讨论了半天依然没能讨论出结果。

  第二个议题是传达乡里的指示,村长捧着一个小本子,咬牙切齿地说:“越g亡我之心不死,在北边越闹越凶。我们全是九死一生逃过来的,不能因为过了几年好日子就忘了以前的事。为了防止越g打进下六省,第四战术区要扩军,省里要推行兵役制度,20岁到30岁的男人全部要当三年兵,女人要接受预备役也就是民兵训练。

  无论为报仇还是为子孙后代,服兵役的事我们都不能含糊。名单交上去了,就看第一批征多少。在这儿把话清楚,接到征招令如果不去就是逃兵,就会以逃兵罪论处。我们的命全是捡回来的,相信这种丢人的事不会在我们芒村发生。”

  “当兵好啊,四伯,您怎么不早说!”

  “别高兴太早,政策变了,以后是义务兵,什么叫义务兵,就是尽义务。服役期间只有津贴没有工资,只有立大功晋升为下士,或者三年服役期满且服役期间表现好被部队留下晋升为下士,才能跟文庆一样一个月拿一千多。”

  “三年没钱拿?”

  “不光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