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意外
不欲出兵,只不想我大汉的好男儿血溅沙场,但不代表可以无所作为!朕以为,对于这两国的战事,当以调停为主。只要让两国停战,百姓生活自可慢慢趋于安宁。边境的安宁,于我大汉有利无害,又可免我劳师远征,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子秋没有。这场仗再打下去,很快就会分出胜负。胜利的一方往往会处于极度亢奋之中,会被冲昏头脑,极有可能会移师向东。毕竟人总免不了会有贪欲,如果没有贪欲,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了。贪念一起,往往就会丧失理智。而大汉富饶,自然会引来胜利一方眼红。虽然大汉军力强大,并不惧怕敌人来犯,但战火烧到家门口总不一件好事。只有让这两国都保持足够的强大,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大汉才更安全。

  至于把这两个国家分成若干小国,看似更加安全,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国家并不西域,也不漠北。他们民族内部并没有太多的矛盾,被大汉强行分裂之后,难免会心生怨恨。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比如袭击大汉的商队,比如刺杀朝廷的要员。这些躲在黑暗里的运行往往会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刘子秋并不想树敌太多。除非他能够狠下心来,把这些异族人全部杀光,然后再把汉人迁徙过去。

  李靖皱眉道:“只怕他们已经杀红了眼,不肯听从陛下的调停。”

  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无妨,谁要不肯听从调停,我大汉便师出有名。到时候,我大汉便派出远征军,协助另一方彻底剿灭他!”

  弱国无外交,以大汉如今的国力之盛,便一举吞并这两个国家都不难事。只在吞并之后要想维持在当地的统治,却有些困难罢了。相信无论波斯还拜占庭,恐怕都不愿意现在就直面一个如此强大的敌人。

  …

  这一次,刘子秋想让内阁来解决一个重大难题的计划又破产了,最终还由他来做出了决断。倒不李靖、魏征等人智慧不够。事实上,论起揣摩人心,运用权谋,内阁中的任何一个大学士都要比刘子秋强得多。只刘子秋比他们多了上千年的见识,看问题更深远一些而已。

  当然,事情果然如刘子秋所料的那样。无论波斯还拜占庭,起初都不肯轻易罢兵,毕竟双方激战多年,仇恨越积越大。但,在大汉使者摆出一副将要进行武力干涉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都选择了服软,同意接受大汉的调停。

  一个月后,三国使臣在大汉东都洛阳举行会谈,签订了停战条约,史称洛阳条约。条约规定,两国边界恢复到战争初起时的状态,双方各从边界后撤百里,留下一个长条形的空间地带。当然,大汉使臣也没有忘记为自己的王朝争取利益。从此以后,大汉商队在两国通行,关税享受与这两国百姓同等的待遇。这一个不平等条约,直到五年以后,大汉的商队几乎控制了整个丝绸之路。刘子秋才特旨,允许这两国的商队在大汉境内也享受与大汉国民同等的关税待遇。不过到那时候,大汉的商队已经控制了这两国的经济命脉,甚至连钱币都委托给了大汉的商人铸造。这条平等待遇的实施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

  经过这次的事件之后,刘子秋彻底下定了决心,要仿照后世西方国家早期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这时候,大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刘子秋的一些新思想已经得以在国内广泛传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社团,行业协会也已经广泛存在。而且随着郡县学堂的发展,在后来的几次科举考试中,世家子弟通过考试的人数也越来越少,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得到了削弱,这为刘子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