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种子
�话还没有说完。这毕竟是第一次科举,如何搜检、如何封卷、如何阅卷、如何发榜,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魏先生可以把大家召集起来,多担点心思。事关国家取才大计,容不得半点疏忽。至于册封大典,等科举制度完善以后,再议不迟。”

  以魏征的智慧,又怎能不明白刘子秋这是有意拖延。但刘子秋已经站在了一个道德的高点上,他也只能连声应诺。只不过这一拖,刘子秋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迎娶谢沐雨的日子也只能随之延后了。

  ……

  在相对和平的日子,刘子秋并没有放松对军队的训练。而且随着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增强,刘子秋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力量的建设当中。通过训练提高士兵们的个人素养和团队协作是一个方面,不断开发精良的装备,也是刘子秋提高战斗力的又一个重点。

  从年初开始,刘子秋就在长安、洛阳两地分别设立了官方作坊。几乎所有的军队都已经换装完备,各种武器盔甲也全部按照刘子秋的要求实现了标准化。这样做,看似代价很大,其实不然。无论在战时还是训练,只要装备发生损坏,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维修和更换部件,也就极大地提高了装备的再使用率,从而节省了朝廷在装备方面的支出。

  当科举考试落下帷幕,太学院正式开学,内阁忙于完善科举制度的时候,刘子秋又把自己的精力再次倾注到军队当中。这一次,他的重点是对军队进行思想改造,向他们灌输一个重要的观念。大汉王朝的军队不是为哪一个人服务的,也不是为他这个大汉皇帝服务的,而是为大汉王朝这个国家、为大汉王朝所有的子民服务的。

  这一次的思想改造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刘子秋几乎每天都会出入各处军营。当然,大多数将士并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刘子秋也没有丝毫气馁,至少他的一些话已经在将士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原本,刘子秋想把这种改造持续到年底,但一件来自边关的急报却打断了他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