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1 困局
r />   所以,哪怕村里的年轻人成年了分不到地也没人惦记那一大片低洼地,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想着留下来土里刨食儿了。

  现在村里种地的,也是年纪大的居多,这些人又能再种几年地。如果真的干不动了,他们又靠什么过日子?

  所以,想要提高收入,村里这种传统种植模式也得转变才行。

  想想现在,徐毅觉得自己村里还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果树种植、养殖业之类的产业更合适。这些虽说也未必能赚什么大钱,不过这总比埋头种地要强得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非必需品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要产品好还是不愁卖的。

  虽然这些东西同样受到加入世贸的影响,但是跟粮食这样容易储运的商品不同,不管是水果还是禽畜产品不管运输还是保鲜成本都是居高不下,而且更可能受到海关的管制,综合起来大半水果的成本还是比本地生产昂贵得多。

  自己本土种植的品种,相对储运成本能低不少,也就有了一定的价格优势,相对的盈利空间也就比进口的水果更大,相对而言也更能经受得起市场的冲击。

  甚至如果品质过关,想竞争国际市场也不是不可能!

  自己村里那么多的山头都荒置着,实际上也是在浪费了大好的资源。虽然因为几十年前的人为因素,这些山头多少都有些水土流失的情况,有些还比较严重,不过想来只要肯投入,大半山头还是能改造出来,使它们具备种植果树的条件。

  当然这只是自己的想法,这事儿真的去做的话,还得看看村里人自己怎么想才行。

  不过想来这推行的难度就不会小了,毕竟早年间的事儿还历历在目,只怕村里人也难免谈树色变。

  而且就算自己这想法再可靠,真做起来也没那么简单,种果树也不只是买几棵树苗栽上去,等着结果子卖钱就完事儿了。

  可以说制约村里果树种植的因素还有别的方面:比如说投入的成本,比如说日常的管理,再比如说经营风险等等。综合起来看的话,这些制约因素里面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销路的问题。

  早些年那时候还是刚刚改革开放,水果种植和养殖业应该说是供不应求,只要能运出去,大半还是能卖个好价钱。

  自己村里应该说赶上了好时代,不过漏屋偏遭连夜雨,种种因素叠加起来,这才导致最后的悲剧。好好的农业推广变成了虎头蛇尾的政治秀,给村里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徐毅也有些挠头,这玩意儿自己不熟悉,也没个头绪,究竟怎样来解决这销路问题倒是个难点。

  要是解决不好这销路问题就不管不顾地上马,这结局估计又得重演年前的故事的翻版,自己就等着村里人戳脊梁骨吧。

  真的指望自己这个小店来解决销路问题,那也就是玩笑中的玩笑。自己都不知道开业以后怎么样呢,更何况就算生意再好又能消化掉多少水果,这也是个未知数——不过肯定少于村里的产出就是了。

  自己能想到的也就是眼下加入世贸,可以说国内的水果销售也必然出现全球采购的趋势。可以说现在你只要有钱,基本上各种水果常年都能买到,可以说水果季节性供给的特性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止如此,现在就连卖水果的商家也都在搞连锁经营,实行集团化采购。毫无疑问,这也使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