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说古
emsp; 到宋,废府兵,专以募兵,赵宋的皇帝是中国史上空前也是绝后的人性化的皇帝,对朝臣极尽优容也罢了,对募集的大头兵,虽然政治上防备,舆论上打压,军人地位一落千丈,什么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这样的话不可能再复见于宋朝,但宋朝的募兵,待遇却是不低,一个普通的禁军,家小不需做任何营生都能解决温饱,并且生活水平不在普通的市民之下,大宋超级强悍的财政收入,九成用来养兵,如果不是上层路线有问题,横扫天下的没准不是蒙元,而是赵宋了……

  这些都是前话,叔侄二人研究历史军事时,有时大笑,有时扼腕痛惜,不过都是私下说起来的话,外传的话,怕是犯忌的地方实在不少。

  就拿惟功指摘大明皇帝的话,换在洪武,永乐年间,杀头怕都是轻的……

  “嘿嘿,这不是在家里么……”

  “小心在家说多了,出外也嘴快!”

  张元芳喝斥一句,到底自己也是嘴痒,便又接着谈道:“京营之盛在永乐年间,衰败之始,是在英宗皇帝正统年间。”

  “土木之变吧?”

  张元芳点头,答道:“正是。此役过后,京营一度衰败到十万不足,后来于少保整顿营制,调班操兵充实,改三大营为十团营,加上御马监兵马,京营一度恢复到二十万人以上,且都是精兵强将,虽不能比永乐年间,但亦使京城防备,不再使人忧心。”

  说到这,张元芳叹息道:“可惜就是好景不长呢,嘉靖四十年,虽然派勋臣为总理戎政,兵部尚书或侍郎为协理,再派内臣监督武库,三位一体,看似严整,但官风不肃,几十年间,京营已经凋敝的不成模样了。”

  “现下怕是不到二十万人,且有不少老弱在内吧?”

  “我说句话,小五你切不可在外说……”张元芳很艰难的道:“若是朝廷此时派御史勾军清军,恐不足十万人。”

  “不足十万……”

  惟功也是吓了一跳,这么大的京城,大明又是天子守国公的姿态,严格来说,北京都算是北方边境防御体系中的一体,算是蓟镇和大同镇、辽镇、宣府的大后方和供给、调度中心,这样一座政治和军事中枢的都城,守备兵力不到十万人,而且是几乎没打过仗的十万人,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也是可想而知了。

  怪不得当年俺答汗兵临城下,以嘉靖那种脾气都默认了严阁老议和的做法,朝廷和天子,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底气啊……

  现在过去十来年,武备不仅没有整顿,反而连嘉靖年间也不如了!

  “戚帅扫平倭寇之后,朝廷议调其至京整顿京营,他连上数个条陈,极言京营弊端,雄心勃勃,欲为朝廷编练数十万京营精锐,再复太宗年间的雄风。”

  惟功闻言,摇头道:“这怎么可能办的到,漫说没有这种财力,就算有此财力和决心,朝廷也不会把这等事交给一个边帅来进行的。”

  “嗯,小五你有此见识真是了不得。”张元芳说的兴起,痛饮一大杯后,脸色也有点泛红,接着又道:“戚帅只能求其次,欲练十万兵,当然,再否,再欲练五万兵,又再否,三万,再否!至此时,他才明白,朝廷之中,不愿他主持京营及练兵之事者太多,阻力太大,就算中枢大臣有见京营空虚之害的忧虑,也不会冒大不讳,强调他进京练兵。后来,便是到蓟镇为总理,说是练兵,但北方将门的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