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相逢何必曾相识
�先生了。党的纪律,我懂。先生不便说,肯定有其苦衷。有幸相逢,说明我们有缘分。来日方长,为了打败日本鬼子的共同目标,我们一定会成为生死与共、坦诚相待的知心好友的。”

  “说得好!同仇敌忾,行侠仗义,心胸坦荡荡,又善解人意,如此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令人十分敬佩。能结识你们这样的知心好友,冯某感到三生有幸。”冯宝斋对眼前的两个年轻后生,很是刮目相看,“这样,为了安全考虑,我们别公开见面。最近,这一带,特务盯得很严,活动猖獗。你们和我的居所,更需要加倍当心,也不便相互来往,以防被特务盯上。紫荆山路有个祥泰药房,有紧急事的话,可以到那里联络。接头暗语是,问:‘有治胃痛的药引子吗?’答:‘不知指的是石榴子呢,还是柯子?’再问:“石榴子和柯子有啥区别?”再答:‘石榴子更好一些。’而后,就可以直接找冯先生,即是我不在,高掌柜也会及时转达情况,或者另约见面。”

  阿伊重复了一边暗语,确定无误后,说:“有一事请教。最近,我们筹划着刺杀叛徒崔臻,或者是作恶多端的日本宪兵少尉涩仁,请先生点拨一二。”

  “崔臻这个叛徒,手里掌握着一些高层的机密,且非常有心计。日本人对他严加保护,轻易不露面,住所布置了大量的明岗暗哨,几乎是森严壁垒,根本没有办法接近。要想成功刺杀,有两个办法,一是化装成日本宪兵,且懂日语,混进去行次;二是具有飞檐走壁功夫,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到卧室里行次。前提是,必须熟悉崔臻住所的环境和jing卫情况,确保进得去处得来。涩仁是个诡计多端的家伙,不肯单独离开老巢,出入闹市区,最少有五六个武功高强的贴身保镖,到偏僻处,总是带着一个小队以上鬼子,外加汉奸特务。实施刺杀,又能确保全身而退,难度太大,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如果使用阻击步枪,并射击精准的人设伏在必经之路的制高上,居高临下进行远程射杀,有机会迅速撤出,成功的把握就大了。但是,枪打得准的人好找一点,阻击步枪太稀奇,没法弄。76号,就是一个密不透风的魔窟,即便是化装成鬼子,很容易暴露,难以有所作为,哪怕是人肉炸弹,抱着必死的信念,与鬼子同归于尽,成功的几率也不大。”

  阿伊高兴非常,冯宝斋十分了解情况,分析细致入微,滴水不漏,有板有眼地指点了迷津,受益匪浅。他诚恳地说:“先生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对于马天佐这个人,先生怎么看?”

  “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他敲诈勒索,欺压百姓,民愤比较大,但身上没发现有直接的命案。属于站在悬崖边上汉奸,放任其为非作歹,就会成为罪大恶极的民族败类,拉一把,有希望挽救过来,起码不再明目张胆地助纣为虐,与人们为敌。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争取他为抗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事。这次救我,出了力,费了很大周折,且冒着杀头的危险,说明他有悔过的实际表现,有教育转化的趋向。不过,他毕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汉奸,一旦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极容易左右摇摆,不得不防。可以这么说,和汉奸打交道,是一桩在刀尖上舔血的交易,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圈套,危机生命安全。”

  冯宝斋不吝赐教,阿伊频频点头,深层地感觉到了他机敏的大局观和掌控能力,犀利的眼光,睿智的头脑,以及处事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心想,“他是一位经验丰富和智勇双全的地下*,并且是高瞻远瞩和善于随机应变的高层领导人。说不定,真是化名‘天猫’的人。”于是,阿伊巧妙地试探:

  “我本想活捉崔臻,通过他找到地下党。现在看来,已没有必要了,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