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大战高潮;维京师引来的迁怒
; 但是无论共和军士兵如何英勇地冲锋,他们却能用刺刀、手雷,顽强地确保其阵地不丢失,跟共和军将士在战壕中硬生生地打了多达三十五次集团肉搏战……

  维京,英文读为“viking”,原意是“来自峡湾的人”。维京人今天通常泛指生活于公元800年——1066年之间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他们从事广泛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海盗时代初期,维京人对英格兰海岸及欧洲大陆的修道院、教堂和其他一些易于攻击之地发起猛烈进攻,他们因此被描绘成杀人如麻的掠夺者,但实际上他们既是开拓者又是侵略者,既是伟大的探险家又是无恶不作的强盗,既是勤劳的商人又是冷酷的征服者,他们在进行开创的同时也在实施着毁灭。

  众所周知,维京人所居住的北欧地区,终年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冬天严寒难耐,生存环境极为残酷。

  可供耕种和放牧的土地只有少数一些地区,资源非常缺乏。斯堪的纳维亚本土的居民为了生存,每时每刻都要与大自然搏斗,因此他们一方面易怒难训,崇尚勇敢,具有狂暴野蛮的野『性』,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养成了勤劳俭朴、生命力强等优良传统。

  由于缺乏资源,他们懂得怎样最有效利用每一分有限的资源,决不轻易浪费,日后维京人的扩张无论在狂暴的大海中航行、还是向未知世界进发寻找新的居住地,他们即使在极为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活的很好,这应该归功于他们这种文化和传统。

  而由于北欧本土资源紧张,人口、土地等生存压力很大,各个小国之间为了抢夺资源而征战不休,当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也渴望穿越大海进行探险,与外国进行贸易,寻找新的居住地,这就形成了他们天生的冒险天『性』和探索精神。

  一群海盗,与一个德国纳粹中,鹰派中的极品鹰派将军结合到了一起。斯坦因纳与维京人的结合,当唐朝得知这支部队的存在后,立即直接给杜聿明下达了一道指令:二十四小时内不对其进行正面攻击,只以我军空中和炮火优势,尽求将其全数远程歼灭。

  杜聿明接到命令之后没有丝毫的迟疑,他果断地将配属在他麾下的四个导弹旅、四个陆军航空旅、四个航空旅全数集结到了一处。尔后,一个导弹旅、一个陆航旅加上一个航空旅,组成一个混成作战纵队。

  每隔一小时,轮换一次作战纵队,对“维京师”的阵地发起密集、几乎无盲点式的地毯式轰炸。[]西北之王857

  四个小时一轮换,一天之中,杜聿明派出的十二个旅,将“维京师”阵地以及其周边地区炸得至少陷下一米半深、扔出去多达三百五十吨的弹『药』。

  可是当第二天,杜聿明以为“维京师”已经失去战斗能力,派出两个机械步兵旅冲上“维京师”阵地时。震惊,再次冲散了杜聿明大脑中那刚刚生起的兴奋与愉悦:该死的维京人,竟然藏身在废墟之中,虽重伤仍在不断点『射』、狙杀着共和军的士兵。

  更让杜聿明都不得不佩服的是,那些维京师士兵,竟然也展现出了之前只有华族男儿才有的不畏生死、大无畏精神。许多人,竟然身上捆满炸『药』、手雷,迎着安西机械步兵旅,从战壕中冲出来同归于尽。

  又是一群勇敢无谓的勇士,杜聿明在得知新战况后,内心深处和许多共和军士兵一样,对这些维京师士兵产生了些许怜悯、些许尊重。

  怜悯的原因,是这些维京师士兵不是为他们的国家而战,更不为